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廳裡,正在灰狼標本前忙碌的3個身影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圍觀。他們都是標本製作師,或為狼群除塵、順毛,或小心翼翼地在狼眼上勾描光亮劑,灰狼的眼神和毛髮經過一番精心打理愈加栩栩如生。內地有人把這些標本製作師比作能夠讓生命「不死」的人。 ■中新社
3人中名叫陳亮的年輕人告訴記者,「我們不是專門做標本養護的,我們都是標本製作師。」標本製作是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對動物的整體或部分進行製作處理,以長期保存動物特徵的一門技藝。這門冷門的技藝,基本上是通過「非套路」的「師徒」形式帶起來的。
陳亮的團隊都是「半途出家」,學生時代有學獸醫的、有學化學的,都從未接觸過標本製作。要想學「精」這門手藝,一年時間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標本製作是一門綜合了動物學、解剖學、藝術美感、手工等不同技巧的高難度手藝。要將標本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做精做細,需要豐富的經驗,耗上幾年甚至幾十年以領悟「正確的感覺」。
「神奇」巧手砌骨骼標本
張湯銘學藝8年後,單憑眼睛看、親手摸,就能將動物的骨骼正確接位,自然博物館裡一些大型動物的骨骼標本都出自他這雙「神奇」的巧手。除了「識骨」,骨骼標本的製作還需要剝皮去肉、清除油脂、設計姿勢、石膏製模、骨骼穿架等多道工序。通常,製作一具小型骨骼標本需要花費約半年時間,大型的就要一年或更長時間。
標本製作的工序複雜,周期又漫長,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6人團隊同時還要肩負起整館對外展示標本模型的養護工作,約有來自七大洲11,000餘件標本模型,進行一次全面養護大概需時10個月。
眼下,上海自然博物館正計劃招聘更多標本製作和養護人員,安排相關的學習培訓,助其成功轉型為標本領域的專業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