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沛威(中)及郭嘉威(右)。 中大提供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心臟結構複雜且因人而異,進行心臟介入手術難度頗高,醫護人員可能在手術期間嘗試多次,方能確認放置治療儀器的最佳位置,增加出現心臟手術併發症,甚至手術失敗幾率。中大及港大成功將3D打印技術與臨床應用結合,從3D角度分析患者心臟結構,並製出3D矽膠模型,有助醫護人員完善術前規劃,提高治療成效。該技術在去年試行,成功治療78歲患有左心耳封堵的女病人,患者手術後情況良好,案例已於醫學雜誌《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上發表。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與港大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合作,透過病人食道超聲波造影所收集的數據進行3D重建,塑造高仿真的複雜心臟結構3D矽膠軟體模型,協助術前規劃,為病人制訂個人化的介入治療方案。
減併發症或手術失敗風險
一名78歲患有左心耳封堵的女病人,去年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左心耳封堵術,術前經食道超聲波發現其左心耳呈雙葉狀。該種結構增加封堵術的難度,醫護人員必須有相當周詳的術前規劃,以求更準確地將封堵器放入病人左心耳的兩端。團隊首次利用3D打印技術來協助手術的進行,最終能準確將儀器放入最佳位置,減低出現併發症或手術失敗的風險,術後跟進及評估顯示,患者情況良好。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助理教授李沛威昨日表示,按病人心臟結構塑造的3D模型,能協助醫生作出更完善的術前規劃,提高對患者心臟結構的掌握;患者也可對手術有更清晰的理解。他續說,此技術亦可應用於其他複雜心臟手術及心臟專科醫生的手術培訓。
負責提供是次技術的港大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郭嘉威指出,團隊未來將收集更多資料及數據,進一步確定及研究3D打印技術於心臟疾病治療上的應用,期望能提高手術的精確度及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