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李翔
編者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基礎。而文化的繁榮昌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強大生生不息的重要標誌。從本月起,本報推出「文化名人坊」專版,每兩周一期,逢周五刊出,向廣大讀者重點介紹當代中國著名文化領軍人物,展示他們的文化成就,探究他們的文化思考,賞析中國文化的魅力,前瞻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
提及社會主義美術,不少人往往聯想起主題先行;而說起軍旅題材繪畫,就更認為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其實這些認識不免有誤解和偏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李翔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這不過是對中國主旋律引導下的軍旅題材繪畫的「刻板印象」,是完全脫離了新時代的「舊式偏見」,與時俱進的中國軍旅題材繪畫已完全打破了主題預設、「完成作業」式的創作模式,不僅吸納了新的表現形式,更將每幅作品的創作理念調整至由心而發,軍旅題材畫作較之傳統中國畫,反而更易走出國門,被國際藝術圈接納認可。 ■香港文匯報記者 秦占國、朱燁 北京報道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便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分管軍隊美術創作組織的李翔,對軍旅題材繪畫的發展有着更直觀的感受。
風格多元化 吸納新元素
「近十幾年湧現出一大批軍旅畫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思想觀念不保守、角度大膽又新穎,」他說,「這些中青年軍旅畫家的作品,風格樣式十分多元,油畫、國畫、版畫、雕塑、水粉、聲光電藝術、現代裝置、綜合材料繪畫等都包括在內。」他透露,其中有些格外出色的畫家已在國際軍旅題材中嶄露頭角,獲得肯定。
俄羅斯的列賓美術學院及衛國戰爭紀念館曾幾次邀請中國軍旅題材繪畫作品前去展覽,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也曾受邀舉辦過解放軍的美術書法精品展,認可度完全超出預期。他稱,這與中國主旋律美術不斷吸納現代觀念、元素、語言和技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曾以社會主義美術為主的前蘇聯在解體後,主旋律繪畫也隨之消散,而中國的此類繪畫不但沒有停滯,反而繼續發展、「往前走」了。他認為,中國現在形成了新的軍旅繪畫陣營,是一個完全區別於文革時期「紅、光、亮」、「假、大、空」概念畫的陣營,無論是作品樣式或內容,都有着煥然一新的面貌。
新國畫受捧 更易出國門
對於軍旅題材繪畫是否會因西方刻板印象而較難走出國門的問題,李翔則給出了略顯出乎意料的答案。他表示,軍旅題材的藝術品、甚至是軍旅題材的國畫,比起傳統中國藝術,更易走向世界,「當代國畫軍旅題材走向世界的語言障礙更容易打通。」
他舉例稱,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展出100張軍旅題材畫作時,在沒有引導性的前提下,俄羅斯文化官員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幾張新國畫作為「心中最優」,而非西方人擅長欣賞的油畫。
破刻板印象 繪出軍旅情
時隔5年,李翔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是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這些新形式的軍旅題材作品走向國際十分具有說服力,社會主義美術不是老樣子,尤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旅題材美術不是老樣子,」他激動地表示,不僅與過去的老蘇聯、朝鮮有着天壤之別,不僅樣式多元、注重創新,更是由心而發、內容真實感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人,是感情豐富的人,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踐行者也是保衛者。」他說,「希望這些有說服力的作品能讓世界看到『刻板印象』之外的中國軍人,看到轟轟烈烈整齊步伐閱兵之外的『文明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