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李翔的畫冊不難發現,幾乎每一幅都有着極其豐富且多層次的色彩,這在傳統中國畫中並不多見。「我一直堅持,傳統文化的創新要在守住原有基礎的同時吸納外國理念,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微調,要創作出區別於前輩們的中國畫,要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中國畫,」他堅定地表示,「色彩,就是中國畫中最薄弱的一環。」
以色助墨光 以墨顯色彩
有了這個信念的李翔從此展開了對西方畫作色彩的系統研究,他希望能將西方印象派或古典繪畫的色彩畫法自然地轉移到中國畫中,但這並不意味着否定了中國畫傳統的「色墨」關係。「當代的中國畫創作可發揮傳統筆墨精神和西方繪畫中色彩科研成果的雙重優勢,不必以中國畫的色彩與着意於表現『色光見長』的西方繪畫色彩相比對,也不必囿於『隨類賦彩』的傳統程式故步自封,」他續指,「應取二者之精華並有機融合,非以色彩弱化筆墨,也非以筆墨改造色彩,而是保留傳統『筆墨』基因,融色彩冷暖變化於筆墨的陰陽轉化之中。」
重視東西藝術手法交融的他始終強調「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 不求濃烈而求色彩冷暖、筆墨內涵的微妙轉化;崇尚古今雜陳與時俱進的他始終認為,既要保持中國畫墨色的透明,又要實現「主調」色彩向「復調」和「多調」的拓展,以色塊潤染與濃淡結合,構建意境。
吸東西精髓 走探索之路
他認為,當下藝術創作的探索已進入了一個多元的時代,中西融合也已不再是簡單的拼湊和嫁接,只有在多元的格局下,廣泛吸納各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各種有益的藝術元素,走精微、深入的探索之路,才能詮釋出當代中國畫創作的新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