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聲光透視 > 正文

影畫館:《瑯琊榜》低收視非戰之罪

2016-06-10

文:勇先

看大台外購劇《瑯琊榜》播映前的宣傳片,節錄出不知出處的劇評,既說該劇如何在亞洲矚目,又與近年日韓的超人氣劇《半澤直樹》和《來自星星的你》相提並論,結果卻換來16點的低收視,創下黃金時段外購劇的收視新低紀錄。落得如此慘淡處境,絕不能怪罪劇集的質素,而是大台對觀眾需求的漠視,以及疲勞轟炸的「戰術」。

近十年八載,內地古裝劇「要人有人,要景有景」,硬件質素其實已冠絕華語世界。在內地挾住高收視和正評的《瑯琊榜》,以一副「無得輸」的姿態進駐大台黃金時段,想到早前另一齣內地「神劇」《武則天》也有一定聲勢和收視,勢估不到換來收視新低,大概叫電視台明白到蔑視觀眾口味應有的下場。

一直以來,電視是構成香港文化認同的主要部分,特別在本地劇集風評日差的今天,晚上黃金時段仍會留守大台的觀眾,顯然是不捨土產劇的獨有港式語景和文化氣息。所以縱然大台也曾在黃金時段播外購劇,但亦有其分寸,不會過分密集,以免口味相差太遠而產生負面感覺。然而大台不知是因為賭氣,還是製作劇集的能力真的出現問題,竟在年內連番於黃金時段播內地劇:《瑯琊榜》之前有《武則天》,再不久之前又有《西遊記》。對忠於本地電視的觀眾來說,偶爾在黃金時段看看文化圈外的劇集,或許有新鮮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外購劇填充黃金時段,就是庸懶。觀眾生厭的,未必是劇集本身,而是電視台不守自己的「本業」,走上已故「友台」的老路,荒廢屬於整個社會的電視文化。

播足七天反陷困局

當然《瑯琊榜》遭冷待,也是因演員表上幾乎沒有一位香港人熟悉的演員。但回看90年代曾捲起熱潮的《包青天》,基本上觀眾也不知演員姓甚名誰(除知「展昭」是前亞視演員何家勁外),也無礙觀眾的投入度。除了是廿年前的社會氣氛與文化與今天大相逕庭外,亦由於當年的大台仍可透過邀請藝人到主要在周末播映的遊戲和綜藝節目作軟性宣傳,讓觀眾加深認識,方便「入屋」。

只是,近年大台卻一改這種節目的安排模式,這類周末遊戲與綜藝騷銳減,並安排劇集播足七天,令劇集欠缺以往的宣傳機會。就算《瑯琊榜》理應得到更高的收視和正評,但在電視台這種沒技巧的「疲勞轟炸」硬銷下,只會讓人容易生厭,明明做促銷,卻變成趕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