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作家 Clyde Russell
相比於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原油與成品油市場更為擔憂中國情況。雖然新聞媒體繼續高度聚焦於英國公投,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中國原油與燃料市場的動態正在發生變化,可能給全球能源市場帶來更大的衝擊。
表面上看,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中國的原油進口情況顯得很穩健,今年1月-5月進口同比增長16.5%,相當於每日大約749萬桶。但有幾個影響因素在發揮作用,使得進口的強勁表現容易造成誤導。首先,國內原油產量在下降。官方數據顯示,5月原油產量較上年同期減少7.3%,今年頭五個月減少3.7%。1月-5月中國總共生產8,500萬噸石油,相當於日產408萬桶,較2015年同期日產量減少大約17萬桶。這就是說,今年頭五個月每日額外進口的近100萬桶當中,至少17萬桶只是在彌補國內的減產。
第二個因素是,中國似乎持續以很快的速度補充戰略石油儲備。由於當局不公佈庫存數據,了解收儲石油數量的最好辦法,就是用進口和國內產量之和減去煉廠加工量。中國1月-5月原油進口和國內產量總共為2.409億噸,原油加工量為2.273億噸。這意味着約有1,960萬噸(約合94.1萬桶/日)原油進入了商業或者戰略庫存。該數據遠遠高於2015年,去年進口和國內產量與原油加工量之差約為56萬桶/日。
第三個起到作用的因素是成品油出口增加,尤其是汽油以及柴油和煤油等中質油。中國今年1月-5月柴油出口跳增322%至相當於27.1萬桶/日,航空煤油出口增加8%至約24.5萬桶/日,汽油出口大增63.5%至約18.7萬桶/日。
將上述三個因素綜合起來,就可清楚地表明,中國原油進口強勁增長並非因為需求增加,事實上中國實際成品油消費增長可能是不存在的。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