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翁麗娜、文森) 立法會前日討論《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最終因法定人數不足而流會,其間多個醫學團體於場外靜坐反對草案。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昨日表示,醫管局大會成員支持該草案,因目前醫護人手已經不足,隨着未來有更多醫院重建擴充及落成,估計2026年仍然缺少520名醫生。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指如修例草案獲通過,醫管局可由現時提供一年合約,改為提供三年合約,有助吸引海外醫生。
梁栢賢回應有業界指草案有政治考慮,但強調政府只是程序上委任獲提名人士,過程並無影響多個組織的醫委會委員提名程序,「醫生有其專業操守,會在醫委會維護病人投訴權利。」
他表示,理解醫護同事擔心放?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或影響本地醫生的生計,但修例的主要目的,是要確保醫委會能夠執行法定職權,保障市民投訴的權利,醫生工作問題只是次要。
醫管局主席梁智仁表示,對流會感到不幸,認為草案建議將海外醫生招聘合約年期由一年改為三年,將有助吸引海外醫生紓緩本港公營醫院壓力,對醫管局運作帶來不少幫助。
他又說,若海外醫生經醫委會批准有限度註冊來港執業,三年合約期間亦會評估他們的水平,若不達標可即時處理。
何栢良憂挑「醫病」矛盾淪「雙輸」
另外,有參與靜坐的醫委會直選委員何栢良昨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現時局面挑起醫生及病人組織的矛盾,擔心最終會造成「雙輸」。
他指政府今次修例原意是加快處理醫委會投訴,但同時引入很多其他元素,涉及大量數據,令事情複雜化,而其中兩項修訂引起較大爭議,業界曾向政府提出不同解決方案,卻得不到積極回應。
在加快醫委會處理病人投訴的程序上,何栢良認為政府應參考國際做法,引入醫療仲裁、投訴分流等方法,而醫委會需等候法律程序完成才可處理醫療投訴,導致積壓近千宗投訴仍未處理。
他承認,醫委會確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政府今次建議改革的草案太貪心及倉卒。他希望醫委會委員的產生,能引入更多民主及公開成分,防止霸權情況。
病人不會同意降「外援」門檻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在另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對流會感失望,認為醫生組織將社會對醫委會的問責,成功轉移成內地與香港的矛盾問題,又指醫生動員能力強勁,令部分反對派議員開始「轉軚」。
對於有醫科學生團體表示,擔心政府透過修例操控醫委會,降低海外來港醫生執業水準,彭鴻昌指修例建議新增的4個委員中,三人是病人組織代表,他們更緊張醫生的質素,再加上原本在醫委會內已有中大、港大醫學院及醫專代表,他們亦不會同意降低海外註冊醫生的門檻。
前醫管局主席梁智鴻表示,並無參與討論醫委會改革議題,但指醫委會運作並非單靠修改條例可改善,因條例存在已久,應全面審視檢討。
他又說,醫委會有兩個角色,分別是制訂醫生執業水平及代表市民監察醫生運作,醫委會需維持專業自主,繼續為市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