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閩寧兩省區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努力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省區的差距。福建省沿海經濟發達的6個市所轄9個縣(市)與寧夏9個貧困縣(區)結成幫扶對子,兩省區64個鄉鎮、34個村、80多個縣級部門和社會組織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福州市、泉州市、南平市分別與銀川市、吳忠市、石嘴山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目前,閩寧結對幫扶建立的1個示範鎮、160個示範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遠遠高於貧困縣區的其它鎮村。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就是這樣一個典型。1997年,習近平提議建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區,幫助西海固地區貧困農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奔向小康。兩省區經過認真選擇,把這個地方作為閩寧對口幫扶的平台。移民區起步之初,有的農戶所有家當折合起來不足千元,經濟狀況可謂「赤貧」。 20年來,福建幫助移民區大力發展葡萄、黃牛、菌草、勞務等特色產業,與寧夏共建扶貧產業園,已有6家企業落戶,投資3億元,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截至2015年底,全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躍升到10,361元,增長了20倍,群眾生活顯著改善。
扶貧先扶志。兩省區在結對幫扶中注重內因驅動,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觀念,加大對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培訓,讓貧困群眾依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持續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累計培訓各類勞務人員17萬人,寧夏在福建建立5個勞務基地和3個勞務工作站,4萬多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年均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貧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來自勞務。寧夏西吉縣農民蒙忠鵬十幾年前在福建莆田一家電子公司打工,並牽頭從西吉往福州輸送務工人員。2004年他帶着在福建所見所聞所學回鄉創業,經過多年打拼,於2012年籌資100多萬元辦起了「小秋雜糧」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加工雜糧1,500噸,輻射周邊5個鄉鎮2,000多戶農民,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閩寧兩省區始終把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作為對口扶貧協作取得實效的重要突破口。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實施以來,福建投入近10億元資金用於西海固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先後援建公路385公里,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持續對20多個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幫助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在16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設施,投入資金1.6億元,幫助寧夏新(擴)建學校236所,救助貧困家庭學生13.5萬人,援建醫療衛生院所323個,培訓教師7,585人次。今日寧夏,隨處可見閩寧協作建設的移民新村、學校、醫院、道路、產業園區。
產業帶動 貧困地區自力更生謀發展
貧困地區自身生產力水平低是制約這些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過程中,兩省區牢牢抓住增強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這一關鍵,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通過共建扶貧產業園、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等方式,促進貧困地區優勢資源開發,帶動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走出了一條企業合作、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閩寧兩省區注重開放優勢和產業優勢互補,推動市場化合作。寧夏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海西經濟區的合作,不斷深化與福建在經貿、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協作與交流。福建依托寧夏土地、光熱、電力、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推動一些傳統產業向寧夏轉移,新興產業與寧夏合作發展,加快向西開放步伐。「5.18」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9.8」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阿博覽會等商貿活動成為閩寧企業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來福建企業在寧投資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目前,在寧企業達4,000多戶,在寧閩商4萬多人,累計投資800億元,解決當地就業5萬餘人。寧夏企業也邁出「走出去」的步伐,寧夏哈納斯集團在福建投資110億元的莆田國家級天然氣戰略儲備基地項目,已列入福建省「十三五」規劃。
福建先後累計幫助寧夏發展馬鈴薯、硒砂瓜、中草藥等優勢特色種植82.6萬畝、草畜養殖7.5萬頭(只),完成人工種草42萬畝。菌草技術扶貧是閩寧對口幫扶的特色項目,也是適合寧夏貧困地區的投資小、見效快、輻射廣的到村到戶項目,福建省一直致力於菌草技術向寧夏本土化發展,在貧困地區種菇致富的農民都親切地稱菌草為「閩寧草」。目前,福建在寧夏9個縣(區)建立了食用菌示範點,發展菇農1.7萬戶。寧夏(西吉)閩寧產業園在福建省的幫助下,結合實際,重點佈局發展馬鈴薯、胡蘿蔔、西芹等優質果蔬和清真牛羊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2015年,園區建設了精煉胡麻油、芹菜汁、三粉(粉絲、粉條、澱粉)等5個企業項目,年底累計實現產值2.5億元。一大批閩寧對口產業協作項目的實施,使許多貧困群眾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