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大學生頻遭電騙 黑色產業鏈曝光

2016-08-2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琳 北京報道)短短數天之內,多宗針對大學生及準大學生的電信詐騙案相繼發生,尤其是兩宗受害人被騙後猝死的悲劇,讓人扼腕嘆息。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下的電信詐騙已由之前的「盲騙」發展到了如今的「精準詐騙」。而售賣個人信息這條黑色產業鏈,已經形成了「專業」級別的團隊操作,在黑客非法獲取數據信息後,會專門有人向下游進行分發銷售。今年內地高考考生的個人信息被打包出售僅要5,000元(人民幣,下同),而一些一手信息可能會被賣到上百萬元。

正當學生們為迎接新學期而作各項準備之際,不法分子也開始蠢蠢欲動,藏在一個個電話號碼的背後,將罪惡之手伸向了涉世未深的年輕學子們。

寒門學子含恨離世

8月19日,剛剛籌措到大學學費的山東臨沂18歲女孩徐玉玉也許正憧憬着美好的大學生活,然而,一通電話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當天下午,她接到一個171開頭的陌生人電話,稱有筆2,600元助學金要發給她。未及細想,徐玉玉相信了電話那頭的說辭,按照對方指示,將已準備好的9,900元學費匯了過去。在發現受騙後,徐玉玉萬分難過。當天報案回家的路上,她突然暈厥,不省人事,生命終止在了18歲的花季。

徐玉玉的遭遇並非孤案。內地媒體報道,8月23日,山東省臨沭縣的大二學生宋振寧也在被電話詐騙後於家中心臟驟停,不幸離世。

幾宗案例中,為何詐騙分子能夠對這些年輕學子們的個人信息了如指掌?這些信息是如何被洩露的?有內地記者通過QQ群搜索功能,發現了數十個信息數據相關主題的500人大群。在其中一個名為「考試數據」的QQ群,就有賣家對於包含考生姓名、學校、電話、住址在內的個人信息進行打包出售,卻根本不問買家用途。而今年內地高考考生的個人信息數據打包出售僅要5,000元。

「盲騙」升級「量身定做」

北京眾安天下負責人、知名白帽子「301」楊蔚對於考生個人信息安全曾做過專門的研究。他指出,在這條黑色產業鏈中,都是有「專業」級別的團隊操作。最開始由黑客攻擊教育系統,非法獲取考生信息,拿到數據以後,就有人接手向下游分發銷售。他表示,「有些職業的黑產團隊,拿到一些一手信息可能會賣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360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則強調,當下詐騙的趨勢已由之前的「盲騙」發展到了如今的「精準詐騙」。以前騙子都是「盲騙」為主,海量發出中獎之類的短信,能騙幾個是幾個。但現在騙子會通過不法渠道獲得個人信息,再進行「量身定做」的精準詐騙,這種騙術越來越難被當事者識破。他提醒廣大民眾,任何陌生人要求去ATM機進行轉賬操作的,一定都是詐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