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校園推廣環保,利用新媒體作宣傳是其中一個很有效的平台。我校的綠色小記者會定期製作與環保有關的短片,於校園電視台內作不定期的播放。
而為了進一步提升這班綠色小記者的採訪及報道技巧,我校早前參加了由港燈智「惜」用電計劃與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edia21媒體空間(M21)合辦的度身訂造「綠色校園電視台」訓練班,讓小記者們好好「進修」。
前主播教路 採訪廚餘機手拎「實證」
既然是度身訂造的訓練班,課前主辦機構預先了解同學的需要及學校的拍攝器材,以制定課堂內容。我校特別希望採訪及報道內容圍繞本校的廚餘處理及綠田園耕作,讓同學實地學習更貼近他們日常校園生活的綠色議題。
訓練班當天,導師前電視新聞主播黃大鈞先教導做主播的技巧,並讓同學即場練習,及後便分組到學校的廚餘機及綠田園現場訪問同學的不同意見。
黎洛汶同學及邵俊淇同學表示,訓練班上,安排了在校園「實戰」,體會到原來平日身邊習以為常的行為,其實都可以利用生動的方式報道。例如大家午膳時會將廚餘集中回收,再由環保大使倒入廚餘機,在報道中就嘗試提着一大桶廚餘,作為報道中的「實證」,令整段新聞更「立體」,幸好廚餘的味道不太濃烈呢!
訓練班理論實戰並重
其他班上的同學,亦學習到綠色新聞報道的每個製作過程,都要抱着嚴謹的態度。從尋找綠色新聞點子、資料搜集、撰稿、訪問、拍攝、剪接等,環環相扣,只有用心,才可製作一條有感染力、能將環保訊息宣揚給他人的綠色新聞,從而帶動更多同學關注環保問題。
負責安排訓練班的黃玉娟主任分享指,該校有大規模的綠田園耕作、綠色膳食、廚餘回收設備等,訓練班的導師能夠利用該校的綠色環境,帶領學生找尋綠色新聞的元素,令課程內容非常實用;而訓練班的內容包括理論及實戰,學生除了學習何為綠色新聞採訪和報道技巧的知識外,更可以在專人指導下完成拍攝及採訪,即可學以致用,不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學得更活更有趣。
未來,一眾綠色小記者更將目光放到更遠,課後承諾會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將採訪人物和事物延伸至校園外,期望將社區上有關綠色生活的小貼士、環保訊息和小故事帶回學校,跟同學和家長分享。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港燈智「惜」用電計劃「綠得開心學校」之一)
智惜用電@校園
港燈智「惜」用電計劃,致力教導年輕一代及公眾人士培養良好的用電習慣,目前全港已有三百多間中小學校加入「綠得開心」學校網絡。詳情可致電3143 3757或登入www.hkelectric.com/smart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