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器捐僅3%人登記 不願定不懂?

2016-10-06
■義工在伊院推廣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資料圖片■義工在伊院推廣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 + 公共衛生-

根據醫院管理局統計數據,現時超過2,500人等候不同類型的器官捐贈,奈何捐贈數目遠低於需求。政府文件顯示,2015年每百萬人只有5.8人捐出器官,總登記人數亦只佔全港人口3%,對比全球捐贈率可謂「敬陪末席」,箇中因素涉及捐贈機制設計和港人捐贈意識。 ■Henry Law 資深通識科教師

議題探索:公共衛生(按教育局指引)

探討問題:人們對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

.人們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改機制使大錢 各界須先達共識

捐贈機制設計致使捐贈率低迷,乃因香港實行「自願捐贈」(opt-in)機制,講究港人自發性質而非類似其他機制具有強制性質。「自願捐贈」機制即港人需要在生前自願簽署器官捐贈卡或器官捐贈同意書。然而,即使捐贈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只要直系家屬反對,醫生都不能夠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默許未必最有效 有償被批違道德

反之,其他機制例如「預設默許」(opt-out)則是政府假設所有市民同意捐贈,並設有退出機制讓公民在生前選擇退出,全球捐贈率最高的國家-西班牙,正是使用預設默許機制,當然,全球亦有不少使用自願捐贈機制的高捐贈率國家,例如美國和英國,故此,機制並非唯一因素影響捐贈率。

除此以外,世界各地還有不同捐贈機制刺激捐贈比率,例如較大爭議性就是設立「有償器官捐贈」,美國部分州份已在推行,當中有別於器官買賣,「有償器官捐贈」由政府主導,為捐贈者提供象徵式的獎勵,例如稅務減免或榮譽獎章等,但部分宗教人士及生命倫理學者認為此舉仍然是貶低人類價值,將人類「物化」有違道德。

港人或存誤解 部分堅持「留全屍」

有意見指,港人捐贈意識低致使捐贈率低迷,源於港人對捐贈存在誤解,同時亦囿於傳統觀念。首先,部分港人可能會誤以為簽署後,一旦意外或病發進入醫院接受手術時,醫生可能基於器官合適於拯救另一名病人而放棄搶救,這種誤解影響捐贈人數。

其次,香港畢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對於亡者和遺體存在一分敬意,認為摘取身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屬於對死者的不敬,尤其「留全屍」的觀念植根港人心中,醫管局的調查反映,「傳統觀念」是家屬最主要拒絕捐贈的原因。由此可見,無論港人的誤解或者對於傳統觀念的堅持,都會阻礙簽署捐贈卡或者家屬的意願。

針對捐贈機制的改革看似可以即時增加捐贈人數,然而,香港政府仍需要平衡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例如上述的「預設默許」機制,涉及人權和自由等價值觀。

同時,改革機制可能耗費不少公帑,因此政府必須進行廣泛諮詢,促使社會各界達成共識,方可以進行捐贈機制的改革。反之,針對捐贈意識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則較少阻力,政府可以立即推行,既可以進行全港性的大規模宣傳活動,亦可以在恒常教育課程加入捐贈價值,潛移默化改變中國傳統觀念的局限。

概念鏈接

器官移植:將一個個體的某一器官整體或部分地轉移到另一個個體(或本體的另一位置,如自體皮膚移植)的過程。其目的是用來自供體的完好、健全的器官替代損壞的或功能喪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剛剛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受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