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60年代,有兩部在香港轟動一時的荷里活電影:《生死戀》(1955年)(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與《蘇絲黃的世界》(1960年)(The World of Suzie Wong)。它們都是改編自以香港為背景的英文小說,電影拍攝也在香港取景。在當年來說,荷里活電影攝製大隊赴港,簡直是一則國際傳奇。影片所呈現的香港,充滿着東方美感,是富有現代魅力的城市。怡人的維多利亞港環抱香港島上的山脈,街道狹窄繁忙,既有傳統的街市店舖,也有情調優雅的西洋咖啡廳。「華洋雜處」,名不虛傳。
刻板形象推跨國戀
《生死戀》與《蘇絲黃的世界》這兩部浪漫愛情電影,表面上以跨越種族的戀愛作為故事骨架,並邀來當紅的男星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擔綱演出,以西方男性的開朗率真、熱情自信來映襯東方女性的神秘感與嬌柔美麗。當然,這些都是荷里活電影所製造的刻板形象,以大眾都接受的方式去包裝和推銷「跨國戀」故事。然而,只要仔細觀察,兩部電影同樣透露了冷戰氛圍,以及二戰後去殖民地化、民族主義、反帝反殖衝擊亞洲的足跡。
在這兩部電影裡洋人眼中的「中國」,當然只是一個籠統的印象、空泛的概念。值得留意的是,關於兩部英文小說的原作者,一位是英國人(Richard Mason),另一位則是歐亞混血兒(韓素音),故事被改編後,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荷里活電影-兩部電影,同樣灌注了冷戰高峰期美國對於中國的「想像」。
難民聚集 複雜分化
對比立足美國的荷里活電影,韓素音對於這個時代,有一個更廣闊的胸襟。作為歐亞混血兒的她,能夠體會歐洲及中國文化的優點。在韓素音獨特角度的凝視下,《生死戀》書寫的冷戰時代香港,也跟別人所描寫的並不一樣。韓素音筆下的香港,獨特而耐人尋味,是極端複雜分化的難民聚集之地。
小說《生死戀》的展開,是在1949年3月,當時國共內戰已進入尾聲。除了商家、銀行家、企業家、內地難民,還有不少被中國內地驅逐出境的西方宣教士,來香港暫避。
在韓素音眼中,這些西方宣教士其實更像人文主義者,與其說他們的目標是傳道,不如說他們更熱衷在中國開拓公益事業,比如是辦學校、建醫院;開設救世軍、扶貧中心及孤兒院等。他們並沒有久居香港的意圖。
歐亞混血 文化橋樑
有意思的是,小說《生死戀》記述了不同種族、國籍、背景、階層、政治信念的人,在亂世之中投奔香港。在香港六個月的生活裡,韓素音接觸過各階層的人,她感到惋惜的是,為什麼這些不同種族的人不能夠融合﹖作為「歐亞混血兒」,兼受東、西兩方歧視,韓素音卻懂得尊重自己是「世界文明的結合」,是東西文化的橋樑。
韓素音是同時代少見的「世界主義者」,對於香港,也許連她自己也不自覺地,懷抱着超越東、西方文化藩籬以及各種歧視偏見的願望。《生死戀》所描寫的,除了是被荷里活改編的浪漫愛情故事,也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冷戰年代香港百態圖。■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麥欣恩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