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娛樂 > 正文

馬師曾紅線女獻身粵劇可敬 馬鼎昌出書披露父母珍貴故事

2016-12-09
■馬鼎昌指父母的愛國精神,正是香港現在很需要的正能量。■馬鼎昌指父母的愛國精神,正是香港現在很需要的正能量。

一代粵劇傳奇紅線女於2013年12月8日,離開了我們。面對母親的驟然離去,長子馬鼎昌在強烈的情感驅使下,花了三年多時間,寫下了全長三萬多字、收錄了九百多張珍貴照片的編年紀事《馬師曾與紅線女》,紀念同為粵劇巨星的父親馬師曾與母親紅線女,傳承他們藝術真善美的臻善境界和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懷,讓有關他們的回憶永遠留在喜愛他們的大眾當中。

在紅線女逝世三周年紀念日,馬鼎昌在灣仔三聯書店正式發佈這本單是搜集資料就花了一年多時間的心血結晶。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文部朱文部長、廣東省政協副巡視員兼中國著名史學家高宏、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李大宏等貴賓和馬師曾及紅線女兩位兒子馬鼎昌、馬鼎盛出席。

香港很需要正能量

馬鼎昌致辭時眼泛淚光、語帶哽咽地說:「母親三年前離開了我們,現在這本書終於寫成,我總算盡了作為兒子的責任。媽媽曾說過香港是她的福地,我很高興這本書能在香港發佈,父母的愛國精神,正是香港現在很需要的正能量。」

他的弟弟、著名時事評論員馬鼎盛語重心長地說:「這本書是我哥哥花了很多心血很辛苦寫成的。書中很多相片從未披露過,照片的說明也花了長時間考證。日軍侵略香港前,正是粵劇的鼎盛時期,父親不遺餘力地演出斥責漢奸的劇目,為祖國貢獻良多。」他自謙地繼續說:「雖然我是生於粵劇世家,但唱得不好,文化水平也沒父母高,不過既然父母以前在艱難的歲月也堅持下去,現在我們經濟條件更好了,就更有責任把粵劇傳承下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海納百川,不同文化之間互相交流,就如母親也曾博採廣納京劇、昆劇的技法。我深信音色特別悅耳的粵劇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獨創「乞兒喉」和「紅腔」

朱文部長說:「馬、紅兩人對推動國家的藝術發展,尤其是粵劇事業,作出了莫大貢獻。我謹代表中聯辦祝賀馬先生。」有份編輯本書的高宏激動地說:「馬、紅的藝術水平和愛國情懷深深感染了我,他們曾經說過他們的藝術是屬於人民的。」

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曾到過現場觀賞馬、紅兩人的粵劇演出。1958年,毛澤東主席曾親手寫了一封信給紅線女,稱讚她為「勞動人民的紅線女」,而紅線女的藝術成就也被周恩來總理美譽為「南國紅豆」。另外,胡耀邦總書記也曾說兩人是「祖國的驕傲」。

事實上,兩人的藝術成就與愛國情操的確配得上這些美譽。馬師曾和紅線女曾經是戀人、夫妻,而終其不變的是師生、拍檔。兩人相輔相成,雙劍合璧,一編一唱,並分別創造出馬派藝術「乞兒喉」和紅派藝術「紅腔」,成為一時佳話。

馬師曾是少數善編劇、能導演、會表演、擅唸唱、敢創新的粵劇全才。他於1923年開始在港演出,翌年以一曲「我姓余」打響名堂。他從小販叫賣檸檬的聲音中受到啟發,創造了雖顯沙啞,吐字卻依舊清晰的「乞兒喉」,自此成為了他的招牌。紅線女與馬師曾相遇於1942年,當時紅線女加入馬師曾帶領的粵劇團,次年成為正印花旦。兩人多次合作,包括《關漢卿》裡感人的漢卿與四姐。她清脆秀麗、音域寬廣的「紅派」唱腔在大半個世紀迷倒了萬千觀眾。

愛國精神令人敬佩

兩人的愛國精神同樣令人肅然起敬。馬師曾在日軍佔領香港後,拒絕為日軍演出,放棄在港財產,冒生命危險逃至澳門組織抗戰劇團,在兩廣大後方演出。之後又演出了反對國民黨壓迫剝削、抓壯丁打內戰的現代劇《珠江淚》。紅線女亦毫不遜色,於1950年1月初回廣州參加「抗美援朝粵劇大集會彙演」,義演籌款之餘,更把身上佩戴的所有鑽石首飾除下,捐給中國人民志願軍。之後,她回歸祖國懷抱,定居廣州。

兩人殿堂級的成就,定必會永駐世人的心中。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