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每日經過的便利店玻璃櫥窗上的商品海報,變為滿載社區情懷的藝術作品,你可會駐足觀望?藝術源於生活,靈感便來自於身邊的平凡事物點滴,11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圍繞主題「旅程」,將來自社區的觀察、回憶與感悟化為多彩畫作,使11間分佈各區的7-Eleven店舖搖身變為創意無限的「藝術便利店」。■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7-Eleven於2015年10至12月期間與香港浸會大學推出首個「藝術便利店」社區藝術計劃,提供平台給年輕藝術家,將零售店舖化身創意空間,於社區栽種藝術的種子。而今年,7-Eleven運用相同概念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合作,讓充滿社區情懷和回憶的作品在公共空間綻放。
「旅程」穿越時間空間
據7-Eleven方面的計劃負責人介紹,「藝術便利店」社區藝術計劃的靈感正是源自日常社區的人情和氣味,事物與點滴,「我們希望運用廣泛的店舖網絡,透過店舖獨特的展示平台展出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以美麗的畫作點綴社區,為城市注入朝氣。選址方面,我們主要選擇一些店舖窗口較大,以及位於繁忙街道的店舖,以增加學生畫作的曝光率,讓更多途人有機會觀賞。」
與上個「社區」主題不同的是,今次創作主題環繞「旅程」,「這個旅程並不限於日常旅途的所見所謂,我們更期待藝術家們用畫筆繪畫出 7-Eleven 店舖所在社區的獨有特色,刻畫穿越時間與空間的奇妙旅程,喚起大家關於成長歷程的回憶。」
落區觀察尋找靈感
即將從藝術系畢業的陳嘉翹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組織聯絡人,她表示大家自去年暑假期間便開始就計劃籌備討論,一直到做到12月方完成作品。並非居住於油麻地的她,為何選擇這一區來創作?她答道:「其實油麻地是我常去的地方,陌生又親切,看似無關卻又無比熟悉,這是最觸動我的位置。《一幢大廈一隻窗》中的建築參考我在油麻地見到的舊樓,但我又沒有完全跟足舊樓的外貌細節,也沒有刻意凸顯它的破舊,而是嘗試將熟悉的結構塑造得陌生。抽象的部分是窗邊貼的模糊紙張,意指玻璃上的灰塵。」密密麻麻的樓,每一個隔間內都有自己的故事,「21歲的我站在油麻地,所見的每一項事物彷彿都比我老,我又應該用怎樣的心態觀望它們呢?這是我充滿幻想空間的時間旅程。」
另一位學生蔡尉汶則從深水埗「布街」附近的布行、布檔中找到靈感,重現舊時人們染布、曬布的熱鬧景象,她自述喜歡遊走於重人情味的舊區,生活點滴匯聚為地區特色,回想上世紀七十年代此處的工藝繁榮,將此視為香港走過的「旅程」。「我將平時觀察到的舊區元素帶入《布街樂》作品中,由中國的傳統百家布習俗開始聯想,以百家布的祝福寓意一個好的旅程的開始。」她說。另外,還有印象令人深刻的,是九龍城的《三色雪糕》,表達小時候對大份雪糕的甜蜜嚮往;還有荃灣的《練習四》,則是作者曾在工廠做兼職的經歷。一點一滴,都是同學們對「旅程」的理解,對成長的記憶。
藝術生活密不可分
作為活動輔導老師的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譚偉平見證學生們從起稿、修改到成稿的過程,更多的是讓他們自己發揮,將各自對社區和生活的想法主動展示出來。「我並不會一開始就明確指示他們去做什麼,而是先說明有這樣十幾個區域可供選擇,建議他們先別想要怎麼做,而是落區行下先,觀察區內時間流逝的痕跡、民眾的生活形態等,使『社區參與』不只體現在畫布上,而是落到實處。」在他看來,「藝術便利店」這一類的活動正可以讓公眾意識到藝術就在身邊,也可將其歸入公共藝術的大框架中,使其擁有地標性的特色,「所以這次我不鼓勵同學的作品太過抽象,畢竟不是畫展,也沒有藝術家從旁講解,除要計劃尺寸、高度、光線等因素外,更需要考慮公眾的接受度。這不是商業考慮,而是尊重。」 他說。
無論是教學還是參加公共藝術項目,他都鼓勵學生們走出畫室和學校的限制,將目光放在城市甚或更遠的地方,通過親身經歷去吸收不同的資訊,再與藝術相結合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他說:「我一直都鼓勵學生們把握機會走出去,感受自然與人不可分割的聯繫,並與社區、社會建立合作關係。現今對藝術的概念已不同,搞藝術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閉門造車,鬱鬱不得志直到去世後作品才被人欣賞。藝術與世間百態不可分割,走出去主動了解社會時事,與他人建立聯繫或許有更好的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