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香港一樣,歷史上廣東也有很多因港口而興的城市,如湛江、黃埔、汕頭樟林等,他們散落在南海、東海沿岸,猶如一顆顆璀璨明珠,自從秦漢以降兩千多年來,共同編織了一幅「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動人畫卷。時光流逝,滄海桑田,如今漫步南粵大地,俯拾即是的海上貿易遺址,依然讓我們感知着昔日「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的繁華。正是春遊好時節,喜歡故事的港人不妨北上一探究竟,遊走在保持了歷史風貌的古港中,發現那些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往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東報道
黃埔古港:外國商船雲集地
黃埔古港位於今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琶洲街石基村,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閉關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閩三海關,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長達80多年,其間黃埔古港迅速發展,在這裡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等,外國商船必須在這裡報關後由中國的領航員帶商船入港,辦理卸轉貨物繳稅等手續,然後貨物才能進入十三行交易,這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五千多艘。
黃埔古港因仿古船瑞典「哥德堡號」來訪而重建。「哥德堡號」商船由瑞典東印度公司於1783年建造,曾經三次抵達廣州,航行海上絲綢之路。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裝載着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踏上第三次中國之行返程時,遭遇暴風雨襲擊,不幸沉沒在哥德堡港入口處,相傳當時從沉沒的「哥德堡號」船上打撈出來的貨物除去船的損失以及打撈工程的費用還能有利潤,因此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更為繁榮。
以蠟像造型反映當年歷史
黃埔古港至今仍保存着古村風貌,從牌坊進去,兩旁是擺賣着各式蔬菜海鮮水果乾貨的攤販、家庭式作坊,榕樹下、祠堂前,祖孫一起乘涼嬉戲。前行進入粵海第一關紀念展覽館,這裡展覽面積不大,為五大部分展示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十三行和黃埔古港的興衰,實物和照片以蠟像的造型唯肖唯妙反映當時的實況,可以讓觀眾更好了解當時的歷史。
推薦景點:祠堂
黃埔村位於黃埔古港景區旁邊,現存有19座祠堂,是黃埔村所保留的傳統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埔村有一條村中大道叫做「祠堂街」,沿街分佈了黃埔村的主要公祠,青磚砌築,雕刻風格粗獷,保留了明清傳統建築特色,是黃埔村傳統文化和建築特色的一大景觀。
湛江徐聞古港:首個官錄海絲始發港
古語云:「欲拔貧,詣徐聞。」漢徐聞港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官方史書記載的海上絲路始發港,以徐聞港為始發港的海上絲路航線,是中西海上交通史上記載最早、最詳細、最完整,也是最長的由漢官方經營的海上絲路航線,它首次記載船隊所攜帶的主要交易物為絲織品(雜繒),正式翻開了中西方國與國之間海上交流史的第一頁。
如今,依託著名的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遺址,當地開發了徐聞縣大漢三墩旅遊區,由海灣、濕地湖泊、漢港文化古蹟、三個無人島、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和五條原生態漁村組成,結合紅樹林、墩島、湖泊、漁村等自然生態風光,打造大漢海洋港口文化特色的旅遊區。
佇立南中國海最迷人風景線
漫步在這條南中國海最迷人的一段濱海風景線上,2,000年前的漢港絲路雄風依舊,中國第一航標燈座和祭海神台巍然矗立。站立於長長的漢堤,歷史的煙雲彷彿撲面而來,三墩島上朵朵石蓮花和牡蠣花迎着潮夕盛放,「中國海上鳥巢」島萬鳥歸巢的景象,讓遊客對大自然的傑作讚歎不已。
當地村民世代捕魚為生,千年傳承的文化造就了淳樸的民風。大批遊人聞風而來,興致勃勃地用相機拍攝,記錄三墩海島、玄武岩石、古港,還有漁船、漁網、農家景色,流連忘返。當晚霞西起,漁船歸來時,遊人可以到農家與漁夫共餐,吃上用剛剛打撈起來的新鮮魚煮的美味魚湯,在皎潔月光照耀下,觀看村前不遠的北港輪渡碼頭、「小蓬萊」三墩島、海鳥小蟹靠棲的紅樹林,還有繁忙的古港碼頭,總會把一天的疲勞通通拋向雲霄。
推薦景點:徐聞縣博物館
在徐聞五里鄉二橋、仕尾一帶出土的萬歲文字瓦當、靈芝紋瓦當和卷雲箭鏃紋瓦當及大量瓦當殘片,有力地證明徐聞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置縣,為漢代南海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據《漢書.地理志》所載,從西漢開始,徐聞古漢港就憑借它優越的地理優勢、便利的交通條件,在中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萬歲瓦當的發現,顯示派駐當地的官員級別之高。作為漢王朝欽定的港口,朝廷在徐聞「設置左右侯官,積貨七里。」可謂商賈雲集。萬歲瓦當現存於徐聞縣博物館。
汕頭樟林古港:先僑乘「紅頭船」飄洋過番
在百度百科裡,對廣東汕頭市澄海區的樟林古港是這樣開頭的:「樟林,廣東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的一個小村,上世紀初,赫然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這裡說的樟林古港,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個重要起源地之一。
樟林古港號稱紅頭船故鄉,曾經作為不少先僑乘坐紅頭船飄洋過番的起航地。根據史料記載,樟林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後逐漸興盛。乾嘉年間發展成為潮州最大的貿易港口,被譽為粵東通洋總匯之地、河海交匯之墟。樟林港的商貿活動和移民直接地促成了樟林與外地,特別是東南亞一帶的文化交流。
在最繁華的時光中,每年春季,潮汕商船裝滿潮糖、煙葉等本土特產,乘季風一路北上到山東、天津等地沿途販賣。到秋季,借助季風返航經江蘇蘇州、浙江寧波、上海等地,併購進當地特產,或回潮汕或直接到暹羅等東南亞港口,貿易之後再裝載大米、藥材、香料、木材等特產返回潮汕。
劉墉手書巨匾遙對媽祖像
今天的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后宮,佔地面積4.6平方公里。就在新興街口東南面一高大建築物,大門上書「永定樓」三個大字。據稱,當年永定樓上掛着紅色的航燈,遠洋的船隻進入南澳海面即可見到。
遺址還保留有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宮」,是港口貿易最繁盛的乾隆年間修建,當時宰相劉墉手書「海國安瀾」四字巨匾與正殿媽祖神祇相對。近百年來,每年都有不少從海外回來探親的華僑前來參觀、拜祭。
推薦景點:西塘庭園
「西塘」庭園也是樟林港埠經濟繁榮的又一佐證,其原主為林泮。至光緒年間,被南社鄉「紅頭船」主洪元記斥巨資購得。洪家購後,特地派人赴蘇州尋覓原建築師後代,精工修葺一新;又斥巨資採購名家書畫,有唐寅、陸潤庠、何紹基等人墨寶真跡;還珍藏《二十四史》一部,自此聲價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