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被世人認為過於前衛時髦的設計,如今已被奉為經典,當中的前衛革新傢具,現已成為被欣賞和收藏的藝術品,放置家中,點綴生活。適逢3月巴塞爾在港再度掀起藝術風,香港蘇富比亦將二十世紀現代傢具帶來香港, 於藝術空間同期舉行「設計巨匠: 二十世紀中期設計傢具」展售會,一眾藝術愛好者除在會展中心領略當代藝術,亦可移至數步之遙的金鐘,一探上個世紀現代傢具設計的傾世風華。■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圖片由蘇富比提供
本月20開始為期六天的展售會將在蘇富比藝廊進行,並首度在港呈獻上世紀中期現代傢具,13件此時期最重要的設計師作品,來自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皮埃爾.讓納雷(Pierre Jeanneret,1896-1967)、讓.普魯威(Jean Prouve,1901-1984)及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等現代藝術設計大師。
作品來自單一藏家私藏
參與展售的13件傢具,均來自單一私藏,策展人蘇富比亞洲區副董事甄茵(Jasmine)透露,該位藏家從上世紀開始收藏現代傢具,而今已將之發展成為自己的生意。「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建築師,藏家對於傢具建築設計十分敏感,初初看到這些傢具設計就立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隨着慢慢挖掘、購藏,最終成為了二十世紀現代傢具專項收藏的collector。」讓Jasmine感到非常有趣的是,針對二十世紀傢具收藏的知名藏家很多同時兼具經紀人的身份,「我認識好幾個這個板塊的dealer,雖然現下是生意經營者,但是當初的身份也是藏家,這在藝術品交易的領域是比較特殊的現象。因為這個時期的傢具設計,早前一直處在被低估的市場狀態,作品雖具價值,但當時並未獲得相應的關注度,所以經過一個收藏的時間過程後,市場形成,才逐漸走入經營階段,」
現代傢具設計巨匠
13件傢具組成展覽,名之為「二十世紀中期設計傢具」,其實「20世紀中期」是時間維度,但在藝術史的坐標上,標注出的詞彙是「現代」。是故,Jasmine指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二十世紀中期現代傢具設計」,她解釋對於戰後這段時期,modern,是一個哲學形式的概念,藝術對於它的詮釋包含了建築、繪畫、設計等等諸多種類,而此時的傢具設計,作為現代藝術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表現出了先鋒的指向性,「此時期設計風格,從我們這次挑選的13件作品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詮釋:除了材料的革新,造型更加貼合人類身體的延伸,很多時候是很人性的設計理念,脫離了裝飾的東西,這也令整個作品經久耐看。」
正是因為設計概念強調「功能性」,以「投入使用」來引導設計,所以很多傢具在製造之後就被投入到諸如校舍、辦公大樓等一些公共空間進行使用。參與今次展售的一件Le Corbusier在1955年設計的桌子,便是配合當時同樣出自設計師之手的政府大樓而設計的。Jasmine介紹說當年昌迪加爾劃歸北印度後,即將被建設成為北印度的政治中心,而Le Corbusier當時不僅被邀請設計政府大樓,更被邀請擔任整座城市的規劃設計。「他雖然是以設計建築為主,但很多人認識他是從他設計的一座座大樓開始的,認識到他的傢具是因他的傢具很多融合在建築的設計裡面,從昌迪加爾的城市規劃,到建築,比如巴黎的教堂,紐約聯合國大樓,再到傢具的設計,Le Corbusier不得不稱為二十世紀重量級大師之一。」
Jasmine指出Modern building的風格是脫離了很多矯飾的東西,設計師們採用簡單的造型,加入了很多新的材料使用,好像水凝、玻璃等等,但是,此時期傢具的重要性並不能僅僅用這種「革新」的手法去註解,甚至運用材料並不珍貴,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概念,以及對後世設計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比如當年法國和紐約等歐美的大城市,很多建築就算不是由Le Corbusier直接設計,也是用他的設計概念進行建築的,甚至到了80年代,我們還是會見到很多大樓的設計是參考了他的概念。大概從戰後開始很多建築物都是在沿用現代運動的設計概念,作為這場運動很重要的一位建築師,Le Corbusier的風格影響力極大,比如你看到現在很多建築的外體部分都是採用水泥混凝土作為材料的,那麼這就是非常Le Corbusier的style。」
作品硬件影響價值
對於二十世紀傢具的收藏,Jasmine指出,考量因素其實與繪畫等藝術品門類相似,除了流通數量、設計師知名度等因素之外,作品的「狀況(condition)」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為,此時期的傢具作品大多最初擺放於公共空間,高頻率的使用和長時間放置令收回來的傢具有磨損、破壞的情況,此時最初的購買者在進行修復時,所採用的物料技術即會成為改變作品價值的最大因素。「很多人在維修時,因為當時收回來的市場價普遍較低,於是採用不同的材料修復,結果傢具傳達出來的氣質與原創設計相差很多。」
Jasmine強調入門的藏家在這方面一定要細細考量,「有時同一位設計師作品,會因此形成巨大的價格落差。好的藏家自己買回來之後往往會花很多心思找到一個非常專業的修復師將它重新恢復面貌,他們會採用設計師原本的物料,如此才可以保證改變設計師原本的設計概念。」她用今次展出的一對扶手椅舉例,「這對椅子剛剛被藏家買回來時,木頭的部分和椅面都有破損,可是當初藏家非常認真地請來高水平的修復師採用與原創相同的柚木和皮料進行恢復,才令到這件藏品保持住了它的價值。」在行內,所謂硬件,即是指修護還原的狀況。
啟發現代傢具收藏市場
隨着該板塊交易的日漸熱絡,價格也早已從當初的低谷中走出,至於增值幅度,Jasmine說近幾年,板塊的價格一直在調新,而MOMA的館藏記錄顯然為二十世紀中期傢具的價值作出了有力的學術加持。Jasmine解釋說由於這一時期傢具設計大師大都活躍在巴黎等歐洲地區,貨物流通相對集中此地,所以最初的藏家群體主要是在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隨着歐洲的代理商紛紛到美國開辦藝廊、展覽會,貨源的流動讓美國產生了新一批的藏家群體。不過她坦言在亞洲,即使是香港這樣的國際化大城市,這一門類的藏家也是少數,並且藏品量幾乎只是一兩件,並無太大市場需求,「因為一方面二級市場幾乎沒有在做,藝廊經營匱乏,又沒有高質素的經理人代理,展出環境不佳,另一方面也是品味問題,中國藏家接觸中式古典傢具比較多,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到這一塊。」
是故,此次首度將20世紀現代傢具帶來香港,蘇富比藝廊挑選了3月Art Basel的同期檔,希冀借助此檔盛事的人氣,讓這部分傢具可以接觸到更多亞洲藝術品買家。「其實如果說放在家裡,這一批傢具和當代藝術特別配合,因為和當代藝術一樣,這個時期的傢具設計風格非常具有探索意識,是和當代藝術精神非常契合的。」
展會以私人洽購的形式進行,問及價格預訂,Jasmine說13件傢具的訂價從幾萬到幾十萬美元不等。「從長遠上講,我們是希望在亞洲可以開發這個板塊,可以做到每年舉辦一次這樣的展售,甚至在我們的拍賣場可以看到這個項目的出現。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板塊帶到香港,不僅僅是展銷,也是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些作品好好了解一下這個部分的藝術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