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運行逾兩年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邀請在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定期覆診的高血壓或糖尿病病人,選用區內私家醫生作家庭醫生,並每年獲最多10次的資助診症,現時計劃涵蓋12區共服務12,156名病人。醫管局昨日表示,本財政年度將新增中西區、離島、大埔及荃灣4區,料受惠者能增至1.9萬名病人,未來也打算加入認知障礙及精神健康等慢性疾病,擴大服務範疇。
協作計劃於2014年年中始動,先於觀塘、黃大仙及屯門3個地區試行,醫管局分階段邀請合資格病人,從參與計劃的區內私家醫生名單中,自選一名作為家庭醫生及作10次資助診症,並於去年10月起,可予病人跨區自選私家醫生。截自今年3月31日,計劃涵蓋12區並有224名私家醫生及12,156名病人參與,提供逾7.8萬次資助診症服務,相關資助金額逾1,800萬元。計劃推展至16區後,截至本月18日共有273名私家醫生參與。
患有高血壓及膽固醇的74歲謝興業表示,五六年前到屯門醫院普通科門診接受診症,但難以預約門診服務,輪候看症時間亦較長,決定參加計劃到區內私家醫生診症,輪候時間由1小時縮短至10分鐘至15分鐘。
醫治謝興業的屯門區私家醫生黃志浩指出,從計劃轉至私家診所的病者多為長者,故需花時間去解釋及教育他們珍惜醫療資源,「長者到公立醫院看病時,會覺得藥物是免費,什麼都拿回去,但回家後卻沒有服用。」他續說,計劃亦協助私家醫生提升診症技巧,形容是「政府省了錢、病人省回時間、私家醫生多了病人,是三贏局面」。
蔡啟明:參加人數超預期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蔡啟明形容計劃「提早達標」,參加人數超出預期,料於2018年至2019年度推展至18區後,共有350名私家醫生參加及3.5萬名病人受惠,令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的診症病次減低5%。
蔡啟明強調,計劃「不是要推走病人」,而是予病人有多個選擇及減少輪侯時間,又認為病情轉變等因素會令病人回流至公立醫院。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陳可風補充,計劃推行至今,約有4%參與計劃的病人最終回流至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
蔡啟明表示,現已落實中期檢討建議,包括加入胃藥、便秘藥、消炎止痛等8種照顧病人相關健康的藥物至名單內,當計劃恒常化後會考慮加入其他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