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港女「扮鴕鳥」懶理子宮頸癌

2017-04-26
■顏婉嫦教授(左三)與參與聯盟的醫生。殷翔 攝■顏婉嫦教授(左三)與參與聯盟的醫生。殷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明知子宮頸癌是女性殺手,港女卻採取「鴕鳥政策」疏於防範。早前有調查發現,本港11歲至18歲的疫苗接種率不足10%;衛生署的報告亦顯示,子宮頸癌篩查覆蓋率不足20%,均明顯低於發達地區水平,以至過去十數年子宮頸癌發病率未能隨發現疫苗而下降。由港大醫學教授和各相關領域專科醫生組成的「關注HPV聯盟」昨日誓師,希望發起一系列活動引起公眾關注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性,培養本港女性打HPV疫苗和定期篩查的習慣。

篩查覆蓋率不足20%

根據港大醫學院於2012年的調查 ,本港11歲至l8歲女性接受子宮頸癌預防疫苗的接種率為9.1% 。雖然政府自2004年開始推行子宮頸普查計劃,但衛生署2015年的報告卻顯示,子宮頸癌篩查覆蓋率仍然不足20%。香港推行子宮頸普查計劃已逾十年,HPV預防疫苗亦已面世多年,但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2014年仍有472宗子宮頸癌新症個案,並導致131人死亡,與過去十數年數字相若。

「關注HPV聯盟」召集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顏婉嫦、委員婦產科專科醫生李福謙、委員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及家計會執行總監范瑩孫昨日一同出席誓師大會。

顏婉嫦表示,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HPV(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是引致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舊的預防子宮頸癌及HPV概念集中在子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性,而新的概念強調,除了年輕女性要根據醫生的建議接種HPV預防疫苗及定期篩查外,家長、 學校及家庭醫生亦需扮演重要角色,積極鼓勵9歲至18歲適齡女童根據醫生的建議接種疫苗。

她指出,女士如能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柏氏抹片,將能有效減少HPV感染引起子宮頸癌及死亡個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