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8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召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和中科院院士譚鐵牛共同擔任大會執行主席。譚鐵牛現為中聯辦副主任,今次專程從香港返京,在大會作「生物啟發的模式識別」的報告,詳細介紹相關的具體研究工作,並就生物啟發模式識別的未來方向進行展望。
腦科學與人工智能都是21世紀的前沿學科。近年來,隨着研究方式的豐富和研究領域的突破,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與融合成為受廣泛關注的熱點。昨日舉行的論壇,便從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類腦智能的態勢與發展研討兩個議題入手,深入討論目前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業界認為,透過進一步加強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力度和思想碰撞,能更好推動兩者的融合與共同發展,為國家實施「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國腦計劃」)」項目進一步凝練目標、凝聚共識。
論壇上,蒲慕明進行了「大腦可塑性與類腦智能研究」報告,回顧了神經可塑性研究的重大發現,並猜測新一代類腦神經網絡可借鑒的自然神經網絡的特性,簡述了「赫伯神經集群假說(Hebb Cell Assembly Hypothesis」)的演化和對人工網絡計算模型設計的貢獻。
在「生物啟發的模式識別」報告上,譚鐵牛回顧了模式識別研究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以及模式識別的生物機制,其詳細介紹及展望了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工作。他表示,模式識別是人類最重要的智能行為,也是智能化時代關鍵智能技術,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內容。其中,語音識別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人臉識別則是近期非常熱門的研究,他自己就在進行虹膜識別的研究,這不僅可以用在手機上,還可在查找丟失兒童上發揮作用。此外還有步態識別,在看不到人臉、虹膜和指紋的時候,就能通過步態在幾十米外感知到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