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全球能源互聯網 築「電力新絲路」 > 正文

打通經濟血脈 促三網融合

2017-05-14

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就好比人的「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四肢系統」。目前,「神經系統」和「四肢系統」基本實現了全球主要國家和重點城市的互聯,正在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發展與延伸,但「血管系統」的互聯互通明顯滯後,尚未形成全球互聯的能源網絡平台。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就是希望通過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3個階段實現全球電網的互聯互通,打通全球的經濟血脈。

事實上,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條件已經具備。在技術上,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日趨成熟,實現了工程的全面突破。中國建成「六交七直」13個特高壓工程,在建「兩交七直」9個特高壓工程,已投運和正在建設的特高壓線路長度、變電容量分別達3.5萬公里、3.6億千伏安,每年輸送電量超過4,000億千瓦時。

目前陸上風電、光伏發電成本約為每千瓦時5美分和9美分。近期,阿聯酋2020年投產的光伏項目中標價格,已低至每千瓦時2.5美分。隨著技術進步,2025年前風電和光伏發電競爭力將全面超過化石能源。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能源轉型發展為各國共識和共同行動。按照規劃,全球能源互聯網將在21世紀中期基本建成,屆時,全球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1990年的一半,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同時能夠利用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獲得聯網效益,降低能源成本,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劉振亞指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構建也有力推動能源、信息、交通「三網融合」發展。一是連接世界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實現各類集中式、分佈式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大範圍配置,為信息、交通等各類用戶提供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二是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形成功能強大的信息與公共服務平台,促進能源大數據、智能家居、智能社區、智慧城市新發展;三是實現以電能傳輸替代煤炭、石油等能源運輸,釋放鐵路、公路、海運等交通運力,並通過電力普及帶動電氣化鐵路、電動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和交通網絡的升級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