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 國家教育部每年均設「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以肯定全國精英學者於科研的傑出貢獻。頒獎典禮昨日假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其中由中大教授領導的「膠體金納米晶的製備、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及其應用」與「尋找作物改良的功能基因」,分別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頒自然科學一等獎及二等獎。兩項研究成果的應用層面廣泛,前者可發展「智能窗戶」、「電子紙張」,後者則可紓緩糧食危機,影響深遠。
中大物理系教授、理學院助理院長王建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自然科學一等獎,其領導項目為「膠體金納米晶的製備、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性質及其應用」。團隊成功對金納米晶顆粒的形狀和尺寸進行精確調控,實現對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精準控制。
金納米晶製「窗」冬暖夏涼
王建方解釋,有關材料於光學及傳感器等範疇的應用層面廣泛,包括可作為對溫度敏感食物與藥品的時間指示劑,「譬如可作標籤貼於牛奶包裝盒上,標籤遇上高溫便會變色,顯示牛奶於運送過程中可能變質」。
王透露,團隊正着力研究利用金納米晶材料製作「智能窗戶」,「太陽光中包含可見光與紅外光,後者會引起熱感,智能窗戶可選擇是否讓紅外光穿透室內,夏天便調節窗戶把紅外光打回去,冬天就讓它們進入,有助在不影響光度的情況下調節室溫。」這項目已獲政府資助,有望三年至五年取得成果。
談及未來發展,王建方指有關項目仍有很多東西值得探索,甚至有潛力利用材料製作「電子紙張」(E-paper),使其化身成有如紙張一般可彎曲摺疊的屏幕,實現更多可能性。
由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林漢明領導的「尋找作物改良的功能基因」,獲自然科學二等獎。該研究包括大豆基因組測序與耐逆基因功能研究,植物非常規G蛋白在抗病和耐逆機理的調控功能,及鑑定影響種子氮素源庫關係的關鍵基因。
林漢明指上述研究已有廿年,分耐逆、抗病、增加氮效益3部分,其中於耐逆上目前已透過傳統育種,輔以分子檢測技術開發出兩種耐鹽耐旱大豆,它們能在惡劣環境生長,能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助荒廢土地得到修復。項目去年獲甘肅省採用,至今已在逾千畝地應用。
本屆優秀成果獎中大、城大、港大和理大共獲得6獎,當中3個項目以香港學者為第一完成人。另3項則為內地學者主要完成、香港的大學參與其中。 在昨日的頒獎典禮上,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靈山、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張總明及教育局副秘書長盧世雄任頒獎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