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上課時間彈性,不少有心人都會利用空餘時間和自身專長參與義工服務,回饋社會。其中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梁鈺鈿,就深信可透過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她積極為基層孩子提供免費的大提琴樂器班,讓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音樂;而就讀香港大學的黃詩皓,則為少數族裔兒童舉辦多項活動,提升他們學中文的興趣,又籌辦服務團支援緬甸的小學生。她們二人因熱心參與社會事務,先後成為香港賽馬會獎學金的得主。
盼透過音樂影響下一代
就讀教大英語教育學系五年級的梁鈺鈿(Yvette)自小學習大提琴,並於香港青年愛樂樂團擔任大提琴手。修讀教育的她,深明老師春風化雨的角色,更想將自己所學授予他人,所以四年多前,其樂團總監邀請成員擔任義工樂器導師,她已投入其中,為全額、半額書簿津貼或綜援津貼的中小學生免費教樂器。Yvette表示,音樂對自己的成長帶來正面影響,勉勵自己於演奏或學業上盡力而為,致力做到最好,所以她亦期望透過音樂影響下一代。
而約在兩年後,青年愛樂樂團更支持成立了「希望之聲」弦樂團,繼續為孩子免費教授樂器。現時「希望之聲」約10名導師和助教均為青年愛樂成員,而Yvette逢星期日下午均會授課,現時總共有3班共12名孩子。
Yvette憶述,弦樂團剛成立時資源不太足夠,亦未有助教幫忙,只有一人負責行政工作,而教學用的大提琴比較殘舊、音色差強人意,當時每班有8名至9名學生,故每次教琴前她都要花15分鐘至20分鐘為學生的琴調音,「有時調完音又會走音,然後再調過,在場家長望住都幾尷尬」。幸其後樂團獲得更多贊助,有資源換琴,她亦累積了經驗,教學愈來愈順利。
Yvette表示,起初都會對學生寄予很多的期望,例如在音樂考試上取得好成績,「考唔好我會忟憎」,但現在會調整心態,期望他們享受音樂,角色亦由導師轉變成朋友,多了解他們平衡學業和學琴的難處。除了教琴外,她亦參加不少大學舉行的義工服務,例如義教及促進師生了解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工作坊等等。
港大生教少族中文促共融
同獲賽馬會獎學金的黃詩皓(Elmo),就讀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她曾於校內擔任「Campus YMCA of HKU」會長,籌辦了多個主要為少數族裔兒童服務的活動,例如與烏都鄰舍中心和基督教勵行會合辦計劃,通過手工製作等,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及學中文的興趣,促進社會文化交流,亦有到取錄不少少數族裔學童的學校參觀,了解共融學習。此外Elmo亦有推動籌辦緬甸服務團,為當地孩子教授英文,以及在當地小學興建水井和圖書角。■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