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很多家傳戶曉的故事,其中《狼來了》此一寓言,教育孩子應要誠實,不可說謊欺騙他人,否則終會自食其果。其實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就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與《狼來了》寓意相同。
「烽火戲諸侯」此一故事,大意謂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動輒點起求救的烽火,欺騙各路諸侯趕至,白忙一場。結果,幽王失去諸侯信任,當敵寇真的來襲時,再也沒有諸侯前來相助,最終自取滅亡。
奠下紅顏禍國論
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為博褒姒一笑,傾國傾城。從此,褒姒成為了禍國殃民的邪惡象徵,《詩經.瞻卬》中有「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句,《正月》更直言:「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李商隱在詩作《北齊》中亦謂:「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奠下「紅顏禍國」之論。
「烽火戲諸侯」此故事能被後世廣為傳播,大概得助於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之功。但早在戰國末期,由秦相國呂不韋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的《呂氏春秋》中,其實就有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自取滅亡之記載,當即為《史記》「烽火戲諸侯」之創作藍本。《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曰:
周宅酆鎬①,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②於王路③,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④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⑤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⑥,喜之⑦。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史家卸責非合理
《史記》所載「舉烽火」事,《呂氏春秋》僅言「置大鼓」罷,其細節雖不盡相同,惟周幽王為褒姒而傾國之記載則一。難道,西周滅亡之罪魁禍首,真的就是褒姒?史家將一個王朝覆滅的責任,強推到一個女人身上,又到底是否合理?對此,唐甄《潛書》曰:「若妹、妲、褒入文王之宮,則為窈窕淑女。」袁枚《張麗華》詩曰:「可憐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夢裡人。」均嘗試為褒姒推翻「紅顏禍水」之論。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中,亦有西周滅亡之記載,惟其原因卻與褒姒無涉,亦無所謂周幽王戲諸侯之事,讀者如有興趣,可以參看。■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譯文
周建都於酆、鎬,鄰近戎人。(於是)和諸侯約定,修建高大的土台在大路上,台上設置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互相擊鼓傳告,讓各路諸侯帶兵來援救周天子。戎兵曾經來襲,周幽王擊鼓求救,諸侯的軍隊如約而至,褒姒見狀大悅,很喜歡周幽王這種做法。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亦多次到來,卻沒發現敵兵。到後來戎兵真的來襲,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來。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恥笑。
註釋
① 宅酆鎬:宅,居。酆,周文王時國都。鎬,周武王時國都。
② 葆禱:通作「堢壔」,土台。《九章算術》:「今有方堢壔。」《說文》:「壔,保也,高土也。」詳參俞樾《諸子平議》說。
③ 王路:大路。《廣雅.釋詁》:「王,大也。」
④ 即:猶「若」,如果。詳參王引之《經傳釋詞》說。
⑤ 當:嘗,曾經。
⑥ 說:同「悅」。
⑦ 喜之:「之」為代詞,惟指代何事,概有二說。一說,「喜」之主語為周幽王,「之」指代褒姒大悅之事;另一說,則謂「喜」之主語為褒姒,「之」指代周幽王擊鼓使諸侯趕至之事。今從後說。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