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苛刻」標準 鑄就「精緻」品質
在香港市場,每10棵菜心和芥蘭,就有1棵來自河南人徐建敏的天和農業;香港每天消費的100萬斤蔬菜,就有30萬斤產自天和的萬畝農場。在供港蔬菜界,徐建敏是名副其實的「菜王」。徐建敏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冷鏈運輸起家的他在最困難時期,是供港蔬菜公司讓他「維持生計」。由此他轉身建立了自己的供港蔬菜基地,並在短時間內成為「供港蔬菜大王」。徐建敏稱,蔬菜供港,讓他學到了很多。■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紅麗 河南報道
從2009年創立至今,河南天和農業,供應了香港居民消費的三成蔬菜,而天和農業位於許昌的萬畝農場,生產的供港蔬菜也佔了河南全省供港蔬菜的三分之二。
「冷王」轉型變「菜王」
徐建敏由冷鏈運輸開始了自己的事業。1999年,徐建敏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輛冷藏運輸車,隨後,他註冊成立「河南冷王冷藏運輸有限公司」。做運輸時,他便以誠信和口碑取勝,顯出了自己的不平常:當時,伊利、蒙牛、三全、思念等大企業都是「冷王」的忠實客戶,那時候別人上的都是小貨櫃,他直接上十幾米長的大貨櫃。就在他以為自己的事業可以據此走得更遠時,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澆滅了他的夢想。「蕭條時,只有生產供港澳蔬菜的公司還在用我的冷藏車運輸蔬菜。供港的蔬菜公司也給我帶來了新的啟發。」徐建敏說。
香港祥利公司是「冷王」的老客戶,「祥利」在內蒙古、河北等地的供港澳蔬菜,大多選擇「冷王」運貨。在長期的接觸中,徐建敏對供港澳蔬菜的生產、銷售等有了初步了解。
「為什麼不能把供港澳蔬菜生產基地『搬』到許昌呢?」徐建敏的設想很快得到了香港祥利公司負責人的贊同。說幹就幹,河南冷王物流有限公司將位於許昌縣將官池鎮的萬畝無公害供港澳蔬菜生產基地一期工程3,300畝如期完工,並成立了河南天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劃佔地面積10,000畝,是目前河南省規模最大的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科研推廣,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綠色供港澳蔬菜現代農業生產示範基地。2009年5月1日,在此生產的第一批蔬菜擺上了香港市民的餐桌。
此後,為了讓河南天和迅速規模化,成為龍頭企業,他傾心打造從源頭控制開始的全產業鏈,即用工廠化的理念管理農業,在南方和北方建立數個蔬菜生產基地,推動「南菜北種」工程,實行南北氣候轉換種植的模式。從2009年5月至今,他已經在河南許昌,廣東惠州、從化,以及寧夏等地開闢了多個蔬菜種植基地。
堅持高標準不允許犯錯
除了進修學習的時間,徐建敏大部分時間都泡在了天和農場,琢磨如何提高蔬菜的品質。「更為嚴格的標準和更加嚴密的監管,使供港產品要具有更高的品質保證。」農場裡的技術人員說:「一旦超標,就會被打入黑名單,根本不允許犯錯。」
對此,徐建敏也認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他認為只有「苛刻」的標準才能鑄就「精緻」的品質。供港蔬菜的高標準,成為了他提升自己的動力。
為了能夠順利供港,天和農業在對種植基地的土壤、水樣、農藥殘留、重金屬等諸多方面,有一套全方位嚴格的檢測系統,一種蔬菜要經過多重檢驗檢疫程序,合格後才能出場。品質標準比安全標準更為「苛刻」。
保證了安全和品質達到標準,也就符合了香港居民的消費標準。徐建敏深知,香港對食品安全看得特別重,實行的是一票否決制。在香港,質監、衛生人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農產品進行監測,不論什麼原因,一旦發現農藥殘留超標等違規現象,供貨商及供貨基地將被列入黑名單,其產品再想進入香港就難了。
蔬菜能夠供港,徐建敏認為:「標準、態度、技術、經營模式等因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長江商學院讀EMBA的經歷對他觸動很大,顛覆了他以往習慣性的思維模式。有一個「木桶理論」,即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徐建敏認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做供港蔬菜。正因「苛刻」的標準、務實篤行的態度、先進的農業技術、「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才成就了天和農業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