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經四度闖關終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儘管外資真正買入要等到明年年中,初期權重也只有0.73%,帶動境外資金配置A股的規模,相對於A股40多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可謂杯水車薪,這也是「入摩」首日A股走勢震盪、盤中幾度翻綠的原因之一。
但從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全局看,A股納入MSCI標誌着內地資本市場正式進入國際市場,也意味着中國的金融改革和資本項目開放進入到臨界點。
不開放不競爭 縱容低標準
前一日人行行長周小川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重提「金融要堅守以開放促改革的長期國策」,有人形容這是年屆70歲的周行長卸任前的最後「吶喊」,不但批評了「個別人從自身利益出發,主張對金融業進行保護,等成長壯大了再開放」,還直言「保護易導致懶惰、財務軟約束、尋租等問題」,「不開放、不競爭是縱容了低標準」。
今年以來,內地金融界高舉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的旗幟推進金融去槓桿,使得金融政策和監管全面收緊並趨於保守。有人將過去幾年金融過度加槓桿和金融亂象歸結於金融自由化。而實際上,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不是市場化和自由化,而是政府權力過多介入市場引發的系統紊亂和失衡。以金融維穩為名,中斷改革和開放,是藥不對症。
政府過多介入 不利吸外資
君不見,2015年A股經歷大幅波動後,政府資金直接入市、監管官員頻頻發聲,均成為市場炒作的風向標,監管部門屢屢改變交易規則、設定交易限制,這些政策初衷為打擊市場投機炒作和違法違規,但同時製造了新的炒作空間,可謂「按下葫蘆起了瓢」。而今A股納入MSCI,吸引全球投資者參與,但政府權力過多介入市場的現狀不改,恐怕也會嚇跑那些不諳中國國情的外國投資者。
二十年前中國加入WTO倒逼了製造業發展,一年前人民幣納入SDR倒逼了金融改革,而在當下金融政策的敏感時期,A股入摩為倒逼金融開放提供了機會。 ■記者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