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四川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范曉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這次地質災害是疊溪地震所在地,所處的區域地殼運動比較活躍。1933年疊溪地震後,在岷江形成了串珠狀的堰塞湖。這個區域,往北是川西高原,下面是岷江峽谷,再下面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地質構造不穩定,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范曉說,汶川地震之後,政府對這塊區域做過系統的地質災害排查,圈定了危險的地質災害點,對於活動比較活躍的和潛在活躍區域做了排查,也進行了監測和治理。但是,並不能確保百分之百查明了所有潛在活躍地點,並納入監測範圍。
制定撤離路線 定期進行演練
「我不知道對新磨村以前是否已經做過排查。」范曉表示,目前,預警的方式可以通過專門的檢測儀器,對發生形變和滑動的區域進行監測,數據可以自動傳輸。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人工定時觀測,一旦發現問題也可以進行預警。對這些區域,如果遇到強降雨天氣,就要加強觀測,暴雨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安排人員撤離。災害預警工作是分層次的,從省到縣都在做,到鄉鎮一級的國土所也會安排人員來做。
范曉坦言,在新的村落建設過程中,包括災後重建,過分強調集中。可是,高山峽谷地帶的建設用地是有限的,換言之,村落的安全建設用地也是有限的,一旦考慮集中建設,額外的建設用地只能靠開挖山體獲得,這就會超出安全範圍,比如有的建築物周圍山體的邊坡比較陡,有的建設用地甚至佔據了行洪的河道,這樣的做法都會帶來安全隱患。
「農民修建房子時,程序沒這麼嚴格,不可能作出危險評估。因此,不妨劃分出等級,有的地方不能有建築物,風險太大,有的地方要經過治理,確定安全之後才能蓋房子。」范曉續稱,有的地方是潛在的地質災害體,但從來沒有發生過災害,在預警發佈之後,有的老鄉不願意撤離,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對於原住民來說,災害的教育宣傳是最重要的。如何進行教育宣傳?政府應該制定撤離路線,告訴當地居民災害發生後要按照路線撤離。平時,還要做好預案並進行演練,一旦形成共識,遇到災害大家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就拿安全演練來說,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來推動,也要靠社區的自我動員,當然,民間組織完全可以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