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冠生逾十年「書僮」生涯 走訪田野關注鄉土中國
費孝通作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志在富民」是他畢生的信念。「費老曾說過,他一生的目標,唯一的目標,就是了解中國,了解人類。」自謙為費孝通「書僮」的張冠生說,自己「能有機會追隨費老先生的腳印,見證鄉土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並成為這段歷史的記錄者,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鄭州報道
張冠生在費老身邊做了十多年助手,自謙是費老的「書僮」。其繁重的文字工作要求他時時提醒自己,嘗試從費老的角度看問題,用費老的思考方式去考慮問題,乃至用費老的語言風格去表述想法。而費老未曾看到的最近十多年中國鄉村的新變化、新情況,他也嘗試着去做些記錄。到目前,張冠生已整理出逾60萬字的《費孝通晚年談話錄》,其中有費老1997年夏在河南鄭州談香港回歸的珍貴錄音材料。此外,他還陸續出版了《田野裡的大師》、《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等著述。
文字傳承中國故事
「費老用他的田野調查,用他的文字,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一直講到這個世紀的開始。他肯定希望後人能接着把中國故事講下去。」作為費老的工作助手,張冠生亦隨着費老多次訪問江村。有一次,他在村中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先後四代居民同時在一個畫面出現。費老對這樣具有人類學調查意義的照片表示讚賞,並具體指導他做社會調查的具體題目。
費老去世後,張冠生亦持續關注江村的發展變化,把江村看作中國鄉村變革的一處現場。僅2016年,他便到江村去了三次。在村中「農民教授」姚富坤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費先生第一次去江村時和他合影的那個小男孩,他叫沈寶法,今年已經89歲了,費先生1957年重訪江村時,沈寶法也在調查現場。
着重鄉村健康發展
在多年的鄉村走訪與調查中,張冠生發現,彼時知識分子的鄉村建設是帶着「理想與追求」的,而現在的新農村建設,更注重追求的是政績,而不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改善人們的生活。
如今,鄉村重建面臨着過於嚴峻的問題,傳統村落的消失、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嚴峻到有人帶着疑慮提出問題--「鄉村還能重建嗎?」張冠生重複了這句話,並表示相信,內地的長遠發展中,鄉村健康發展仍然是重中之重。難處當然很大,但還是要帶着希望和思考直面問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張冠生認為,鄉村重建並非是簡單一個留下、保住的問題,更多的是如何新建的問題。「現代化過程中,怎麼能夠保住傳統文化中有標誌性的地帶、建築,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也是我們過去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在看到鄉村被拆的同時應該也要看到新的、美好的鄉村在建設中。我們的復興、國家長遠的發展,尤其是長治久安,尤其是整個農村的穩定,還是需要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