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分享最有意義舊照片 憶「那些年」回歸後初心
20年來,「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惟發展過程中總有高低起伏,就正如《獅子山下》歌詞中家傳戶曉那一句:「人生總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20年來,一代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始終不變的是愛香港的心。多位最初抱蚍鷏菃諟閂F圈的知名人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了他們在這20年間拍攝的、對他們而言最有意義的照片,既見證個人的成長,也盛載了對香港特區的感情。他們都很高興在回歸後可以發揮所長、服務香港,期望大家毋忘初心,未來團結一致、同心合力,再創香港奇跡。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鄭耀棠:「一國兩制」 舉世認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會聯合會榮譽會長鄭耀棠,分享了他在1997年7月1日以臨時立法會議員身份,出席一個慶回歸活動時與太太的合照。
他憶述,自己在過渡期間擔任臨立會議員。在港英政府的阻撓下,他們每周都要不斷往來香港與深圳,奔波非常。
不過,他們當時的努力並沒白費。轉眼間,回歸已經20年了,香港特區雖然發生了很多事,但中央及特區政府堅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的成功獲得舉世認同。
棠哥還記得自己在回歸前說過:「香港即將結束殖民統治,真正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港人應該承擔責任,不要事無大小都『告狀』。」
香港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減少無謂的爭拗,希望大家團結一致,令「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更好的落實。
王國興:科研高飛 國人自豪
「23萬監察」召集人、工聯會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分享一張攝於回歸前夕的照片。照片中,他和幾名區議員與時為候任特首的董建華握手。他憶述,自己當時任東區區議會慶回歸委員會主席,籌辦在銅鑼灣維園舉行長征火箭的展覽。由於整個活動由民間籌辦,從籌募經費、場地、運輸以至活動安排等,全部都由東區區議會負責,規模浩大,吸引了各界關注。董建華當時專程到東區區議會,向一眾負責的區議員握手打氣。
他還記得,當年多艘躉船慢慢駛入維港,並在銅鑼灣對開的岸邊運送長征火箭進入維園的場面。今年,香港各界慶委會的活動主題也是航天及高新科技,和當年對比,反映了國家的航天科技在20年間發展迅速,一日千里,自己非常感動,更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葛珮帆:創科造強 推動智城
政府早年缺乏支持及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完整政策,所謂「High tech high洁v之說不脛而走。回歸後,眼見互聯網科技開始快速發展,當時未當上立法會議員的葛珮帆與一班資訊科技界的朋友成立了互聯網專業協會,推動香港的資訊科技應用及發展。
她分享的照片,是縮窄數碼隔閡而推出的「網絡無障礙」行動,當時招募了數以千計的義工,協助弱勢社群使用互聯網並推廣無障礙網頁設計。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的林鄭月娥也大力支持,並出席活動的開幕儀式。在業界的大力推動下,特區政府終將收窄數碼隔閡納入政府政策內。
去年,她還成立了「智慧城市聯盟」組織,希望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
特首林鄭月娥的競選政綱中,就包括了大力發展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相信對方清楚知道科技發展決定未來,既推動經濟發展,更可改善市民生活。
她期望在新特首的帶領下,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上有所突破,做得更大更強。
陳克勤:區會優化 立會加碼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分享了1999年,年僅23歲的他當選沙田區議會馬鞍山頌安h區議員,大家興奮雀躍的一刻。相中可見,該場地有區域市政局的標誌,但區域市政局已成歷史,而照片中的義工,很多都繼續留在地區,擔任他和民建聯的義工,無間斷地一直為街坊服務,令這張相片顯得更有意義。
他憶述,是次當選是他政治生涯中一個轉捩點。2008年,他以32歲成為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回歸後,特區政府下放了權力,增加了區議會的職能。同時,民主步伐亦向前邁進,從區議會取消委任議員到全體議員由直選產生,立法會議席亦由60席增至70席等,大大加強了民意的代表性。
他樂見議員近年的年齡持續下降,政壇不斷有新血加入,相信有助提升議政的質素。
馬逢國:創意版權 修例捍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盜版猖獗,不但損害業界利益,更影響香港這國際大都會的形象。現任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馬逢國,當年就與業界人士積極推動打擊盜版活動。
他是次分享的照片,是自己在90年代和業界舉行記者會,要求當局盡速修改《版權條例》。
他其後當上臨立會議員,回歸後循選委會當選了兩屆立法會議員,繼續在議會內為同業爭取權益。其後,他離開議會,今屆重返,就發現這8年間有關修改《版權條例》的工作毫無進展。
他慨嘆,香港本應成為打擊盜版的先鋒,現在卻落後於其他地區。他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拿出勇氣,修改《版權條例》,保護電影、動漫、文化創作等產業的權益。
蘇錦樑:「帶路」在前 把握機遇
剛卸任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原為律師,照片中正是他在1989年正式成為律師時攝。由律師到民建聯副主席再當上局長,他認為反映了在遇上機會時,一定要懂得把握。
樂於服務社會的他憶述,回歸前有一天,他看到時任民建聯主席的曾鈺成,和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在一個節目上辯論,當時就對並非律師出身但辯才了得的曾鈺成印象深刻。
要令社會變得更美好,他覺得應選一個有影響力的政黨,於是加入了民建聯。
後來,民建聯推薦黨員加入特區政府,他負責收集名單,曾鈺成向他說:「不如加埋你個名入去。」自己本抱不會成功的想法,所以心態是「加就加」,結果獲委任為商經局副局長,其後更成為局長。
在特區政府的9年,令他眼界擴闊不少,對此他非常感恩。
蘇錦樑親身感受到把握機會的重要。現在,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帶來不少發展機會,香港年輕人應勇於嘗試,可能創出一番新天地,就如當初自己所作出的選擇。
吳文華:立會溝通 展望未來
回歸前,立法會前秘書長吳文華已在立法局服務,更捱義氣長駐深圳處理臨時立法會工作。是次和大家分享的一張照片,正是當時臨立會的會議照片。臨立會每逢周六及周日都舉行會議,全體臨立會議員上午7時就在天星碼頭集合,再坐旅遊巴士到深圳。
她笑言,臨立會議員間的溝通,比現在的立法會議員更好,「可能各議員都要一起坐巴士去深圳。在兩個小時的車程中,大家困在巴士內,加上沒有傳媒在場,就可以暢所欲言,任何意見都可以傾談,但現時就沒有這個『平台』了。」
吳文華憶述,臨立會沿用立法局的議事方式,以體現「一國兩制」的精神,由於會內有反對派議員,故辯論非常激烈。當年,工作繁忙但有挑戰性。臨立會在周六舉行委員會會議後,秘書處就會立刻準備文件,待周日的全體大會確認。所有經臨立會通過的法例,必須經由正式的立法會通過,他們遂將所有法案納入一條《回歸法》內,在7月1日立法會議員宣誓後立即開會通過,「當時大家都肩負重大的歷史責任,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意義巨大。」
回歸後,吳文華於2008年至2012年任香港立法會秘書長之職,其後積極投入立法會新大樓的設計與興建的工作。
她指出,新大樓讓立法會議員、議員助理、秘書處職員及傳媒等都有一個舒適的空間工作,並設有圖書館,讓市民更了解立法會的運作。
吳文華還協助立法會編寫了一本程序手冊,詳細列出議事規則的原意,過去多宗司法覆核案件均引用過該手冊的內容作為考量基礎。能夠參與其中,她感到十分榮幸,又期望立法會未來的運作更好。
陳鑑林:背靠祖國 拓港經濟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前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分享了他在1997年3月出席一個論壇時的照片。他指出,香港一直是個經濟城市,大家特別關心經濟的發展。當年,有不少人覺得香港回歸後經濟情況一定會轉差,又擔心財政儲備是否足夠等等。他當日代表民建聯出席一個財經論壇,並舌戰反對派。
陳鑑林當時就強調,自己對香港回歸後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並提出有力的數據證明,包括香港財政基礎一直穩健,加上內地經濟開始騰飛,香港回歸後將在國家的支持下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事實證明,回歸20年來,儘管香港期間經歷了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沙士等重大事件,但在國家推出CEPA及個人遊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上香港健全的財金制度,香港經濟每次遭遇打擊亦能快速復原,近年更穩步上揚。港人應該團結一致,把握國家的發展勢頭,讓香港經濟有更好的增長。
李慧k:守護制度 不忘初心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慧k憶述,1997年,自己仍埋首於會計工作,但每逢假日都會跑到社區做義工,聆聽長者的故事,讓她明白上一代人在殖民時代艱苦的日子。
從義工到參政,她沒有想得太多,只希望為一直努力築起香港這個家的人和他們的下一代,盡點綿力。
2017年,她從區議員到立法會議員、到民建聯主席,角色上的改變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她仍然定期落區聆聽市民意見、仍然努力為市民爭取改善民生;分別是,作為議會內最大力量的民建聯主席,必須守護制度,守護一個讓香港繼續穩定走下去的制度:「一國兩制。」
陳健波:審議撥款 民生為本
1997年,現任立法會財委會主席、保險界議員的陳健波當時是琤芼行的高層主管。
他笑言,香港當時正值經濟騰飛階段,自己當時腦海中只想茷蝻佴F到甚至超越公司要求的業績指標,和應付不同公司間的「搶人潮」,並不關心政治。
回歸後,他由商界走入政界,更當上了財委會主席。和從商時只考慮搞好業績不同,政府每一項撥款申請都關係到香港未來的發展、市民的生活質素,以至直接影響到基層打工仔的生計等,而控制和掌握會議時間需要很高的技巧,有任何差池就會浪費公帑。
身為財委會主席,工作包括在必要時「剪布」。
此舉雖被拉布的反對派議員批評,偶爾更出現唇槍舌劍場面,但「我唔介意每次會議花十多個小時,只要想到自己對香港的繁榮發展出了一分力,就感到很榮幸」。
梁美芬:兩地攜手 再創高峰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是大律師,並在城市大學法律系任副教授,一直致力推廣「一國兩制」精神和基本法。她指出,過去20年,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在祖國的關懷與支持下,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我深信內地與香港血濃於水,無論有多少困難都會攜手應對,讓我們掌握『一帶一路』帶來的無限機遇,再創高峰。」
陳曼琪:國安立法 保障法治
香港中小型律師行協會創會會長陳曼琪,分享的是她1991年法律系畢業的照片。她指出,港英殖民統治時奉行《英皇制誥》,由修讀法律至執業者都不會挑戰《英皇制誥》,以至港英政府的管治權威,但回歸後,經常有人挑戰基本法甚至中央政府的權威,近期更出現「港獨」思潮,動搖特區的法治基石。
她認為特區政府應盡快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還要讓港人多些認識根據國家憲法及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可對基本法行使解釋權,以及基本法的立法原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