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萬畝稻田作畫布 粵農種出「梵高」畫

2017-07-06
■遊人在青翠的綠草中漫步,構成一幅自然風景畫。 網上圖片■遊人在青翠的綠草中漫步,構成一幅自然風景畫。 網上圖片

時值盛夏,在廣東江門台山,漸熟的金黃色稻田如鋪在大地上的金黃油布,辛勤的稻農更是發酵自己對田地和稻香的喜愛,在田間用不同顏色的水稻編製鑄就了一幅連綿不絕且絢爛無比的「稻田藝術」大作,從空中俯瞰猶如梵高的畫作,給人視覺震撼。■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有着「廣東第一糧倉」美譽的江門台山,盛夏時節的萬畝稻田譜寫着「禾海稻浪」的浪漫。在山海小鎮之間連綿成片的稻田,稻香四溢。這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的優良水稻種子,其出產的米粒也給當地人的飯桌上帶來了味覺驚喜。據悉,江門自兩年前就開始着力運用好現有的稻田和古村落資源,希望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保留一方田園牧歌式的美景,供大家親近自然時感受到青山、綠水、稻穀飄香的美意。

輔以星星月亮圖案

經過不斷的探索,江門建設內地首個農業公園的契機越發成熟。在江門地區農業公園的建設中,要數台山斗山鎮浮月村的稻田藝術景觀最為出色,50多畝的彩色稻田,輔以星星月亮的圖案,畫面可謂壯觀不已。記者獲悉,當地鼓勵稻農運用不同顏色的水稻開展「稻田藝術」,並告訴他們這樣的勞作是在給「中國農業公園」的建設做探索創作時,許多稻農一開始還是一知半解。

過去兩年,經過政府和專家團隊的指引,台山的稻農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廣闊田野,居住的綠色村莊,堅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節奏,不僅沒有被日新月異的發展時代所拋棄,反而成為生態休閒和鄉土文化旅遊的探索新模式時,不少民眾對稻田的感情變得更加濃厚。

在內地無人機拍攝越來越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全民攝影熱潮中,這片獨特的稻田美景吸引着珠三角許多民眾前往,爭先恐後拍攝出自己對稻田村路的感覺。當地阿伯見此感慨,原來農民也可以成為稻田的藝術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