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體育 > 正文

劉志遠打造拳擊兵工廠 續寫傳奇

2017-08-21
■劉志遠希望培養更多的香港拳手。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正謙  攝■劉志遠希望培養更多的香港拳手。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正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正謙)曹星如以一雙拳頭打出香港奔向世界,不過,然後呢?「神奇小子」的故事需要繼承者,林海明及潘啟情只是起點,劉志遠希望打造屬於香港的拳擊「兵工廠」,讓觀眾們可以繼續見證擂台上的香港奇蹟。

曹星如令劉志遠成為香港拳壇最成功的經理人,而劉志遠亦成就了曹星如的成名之路,這對最佳拍檔合力書寫出香港拳擊界最神奇的故事。不過劉志遠坦承,在香港要再培育出另一個世界級拳手困難重重:「曹星如是一個特別的例子,他自小已在家人開設的拳館中耳濡目染,有了基礎之後再訓練就事半功倍,但大多數香港拳手都是17、8歲開始接觸拳擊,起步遲,局限了他們的發展,不是香港拳手不夠好,是環境不容許他們全情投入。」

從三百觀眾身上看到希望

即使幸運地遇上了曹星如這般有潛質的拳手,「神奇小子」故事之初充斥的只是挫折與困難,劉志遠憶述為曹星如籌備首場比賽時,所面對的委屈至今仍是忘以忘懷:「那時候大家只覺得曹星如是一個性格很乖巧的年輕人,很疼愛他,但卻多少也有些看不起他,我要出盡所有面子和人情,去哀求別人來看他的比賽。」

那場比賽有3百人入場,劉志遠虧蝕了40萬元,但他從中卻看到了希望:「為準備這場比賽,曹星如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去訓練,那一晚他在擂台上有脫胎換骨的表現,贏得了觀眾發自真心的掌聲,亦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曹星如的頭四場比賽蝕足三場,剩下的一場平手離場,看似吃力不討好,但劉志遠卻甘之如飴:「由第一場3百人到現在的8千人,每次曹星如比賽我都依然一樣的感動,看到觀眾們為拳手瘋狂歡呼打氣,他們面上表情是錢換不到的。」

為旗下拳手提供全面支援

曹星如現時的成功當然為劉志遠及其拳館的投資帶來回報,不過劉志遠卻拒絕「食老本」,而是冒更大的風險投資在新人身上:「我不是在做什麼偉大的事,拳擊是我的事業,我希望拳擊在香港發展得更好,不能因曹星如退下來,香港就沒有了拳擊。」

劉志遠的拳館Def Boxing現時除為旗下拳手提供一切訓練所需,包括拳擊、體適能教練以及物理治療師外,更提供拳擊教練的工作,讓拳手們可以專注拳擊而不用擔心生計,而所有資金均是由拳館自給自足、沒有外界協助。

林海明及潘啟情目前就是在這個相對完善的環境中訓練以準備10月舉行的大戰,劉志遠表示自己挑戰拳手並不看重能力或技術,對拳擊的熱愛才是首要:「林海明及潘啟情或許不是最有天分的拳手,但他們對這項運動的愛是無庸置疑,只有你真正愛上拳擊,你才能從挫折中重新站起,和在最困難的環境堅持下去,香港拳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我相信我們正朝着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