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教資會每3年會與八所資助大學進行學術規劃和經常補助金評估,以釐定各大學獲批的學額及撥款細節。浸大校長錢大康透露,教資會與八大已研究將大學學術規劃的指標明文規定加入協議文件,並要「簽約」,每年由大學校董會監管;若大學未能達標,便要解釋原因,向公眾負責,而有關文件內容已基本完成,預計新學年9月或10月可簽署。
教資會發言人指,該新文件旨在平衡大學自主與向公眾負責,包括在教研等方面的問責性及透明度。
現時八大每3年會向教資會提交「學術發展計劃(ADP)」,當中會列明各大學不同方面具體的目標指標,教資會在收到及與大學來回商討後,會向政府提出三年度( triennium)的撥款建議,再經由立法會撥款予八大。
錢大康指,教資會與八大正落實加強有關方面的問責及監管,將大學各項指標加入協議書,並由各大學校董會簽署,「以前做法是校董會看不看都可以,現在就要系統化,因為校董會有責任看,要監管學校。」
他續指,大學若3年後未能達到當初在協議內所訂下的目標,將會影響大學下一期的撥款,「正如打工仔跟老闆都會有個指標,如果達不到當然要解釋。」他舉例指,若大學提出招攬很高比率外國學者來港教書,但未能達標時便要解釋因由,例如是因近年香港樓價升幅高,大學要提供更多房屋津貼而需延遲招聘計劃等。
料9月或10月成事
事實上,去年教資會發表由國際專家Howard Newby主理的「大學管治報告」,明確提出要提升大學的問責性和透明度,確保公眾信心。錢大康補充指,報告提出要發揮校董會的監管功能,故協議將由政府與校董會簽訂,預料9月或10月可成事。
教資會發言人回覆香港文匯報時指,由Newby領導的工作小組跟進上述管治報告的內容,借鑒國際良好做法,正與八大制訂一份問責框架文件(accountability framework),提升大學在研究、教與學和國際化等重點領域的問責性及透明度,確保公眾對界別的信心,並於大學自主與向公眾負責之間取得平衡。
發言人又指, 在2019/20年度至2021/22年度的經常補助金評估,八所資助大學在問責框架文件下向教資會提供的資料,將會成為大學計劃建議書的一部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