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9月6日至9月15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行,來自196個締約方、20多個國際組織的2,000多人來到庫布其沙漠,感受着沙漠變綠洲的奇跡。「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成就令人激動,我非常希望鼓舞更多人推廣中國的治沙模式。」《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期間,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向說。
他說,中國可以為伊朗等荒漠化地區提供綠色發展理念和防治荒漠化的技術、經驗和範例,「庫布其模式」值得在全球進行推廣。
這已經是近兩個月來,埃里克·索爾海姆三度對外界宣傳「庫布其模式」。他曾多次到庫布其沙漠考察。
庫布其沙漠綿延1.8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地處北京正西方,距離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里。三十多年前,庫布其被當地人稱之為「死亡之海」,亦曾是京津冀地區沙塵暴的重要源頭之一,這裡的沙塵在6級風力的作用下,一夜之間就可以颳到北京天安門廣場。
沙漠面積急速縮減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庫布其沙漠的三分之二已披上了「綠裝」,當地發生沙塵暴的次數也從1988年的每年50次減少到2016年的每年1次。2009年至2014年間,中國的沙漠以平均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縮減,沙塵天氣減少20.3%,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荒漠化逆增長的國家之一。
記者看到,在一片片沙丘之上,當地民眾正將一捆捆植物枝條按照網格狀插入沙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通過投入大量資金,採取補貼、獎勵等激勵機制,引導沙區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以及投入勞動力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不少農牧民從此放棄放牧,從事綠化工作。
中國探索出多種科學有效的植樹技術和治沙方法,比如,螺旋鑽種植法、水沖種植法、網格治沙、無人機播種技術等。記者看到,水沖種植法是以水為壓力在沙地衝出深度1米左右的孔洞,再迅速將苗條插入孔內,這種方法栽種一棵苗木僅需十秒鐘,成活率90%以上,較人工挖穴栽植效率提高了14倍。
治沙帶動脫貧致富
除了通過政府補貼等手段封育造林以外,「庫布其模式」還在於發展與治沙相關的產業,帶動當地民眾脫貧致富。2013年,當地企業億利集團建成阿木古龍健康產業園,大面積種植甘草,甘草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耐寒耐旱,具有固氮作用,能夠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質和防風固沙。這一產業已帶動當地5,000多名農牧民脫貧。
為推廣「庫布其模式」,「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已作為實現全球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目標的主要手段和平台寫入了聯合國官方文件。此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在庫布其設立了「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