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特稿:一個紅衫仔的故事

2017-10-28
■郭思治早在四所時期已是出市代表。 彭子文  攝■郭思治早在四所時期已是出市代表。 彭子文 攝

中環港交所交易大堂租約本月底到期後,將改裝為「多用途和具代表性的金融地標」,「紅衫仔」時代正式結束,多年來「紅衫仔」(出市代表)在交易大堂為對盤來回奔跑穿梭的畫面將成為歷史。曾在交易大堂工作、目睹過當年盛況的資深經紀對此甚感唏噓。早在四所時代已是「紅衫仔」的郭思治,現為民眾證券董事總經理,他說最傷感的並不是大堂的取消與否,而是覺得時代巨輪不斷向前,很多人與事都被科技淘汰,剩下的是一直提醒着你,世界分秒都在變化的「警鐘」。

遠東最先印上代表號碼

郭思治表示,他在四所(香港、遠東、金銀、九龍)時期,已經是出市代表,先後73年在九龍會、74年在遠東會,至79年到了金銀會工作。他指,當時四所出市代表的衣服顏色不一樣,好像金銀是青綠色背心,遠東才是紅背心。當時的出市代表經常要走出走入,寫紙仔、畫黑板,為免混亂,遠東會就採用了印上代表號碼的紅色背心,其他交易所就陸續出現「紅衫仔」。

出市代表記性好數口準

七十年代初是港股其中一個黃金年代,所有新股不論公司背景如何,一律暴升四、五倍。郭思治說,當時能夠買賣股票,是身份的象徵,所以紅衫仔甚具社會地位。「當時四所的交易大堂地方不大,一個經紀牌佔一個櫃枱,一個櫃枱只能容納兩部電話、兩名出市代表,但一般代表都不會呆在『檔攤』,因為當時大市暢旺,代表要四處喊價、畫黑板,經常攝位搶交易,根本無時間坐低。」

「當時大家都是靠『畫黑板』交易,出市代表的記憶力都很厲害,要幾多貨、沽幾多貨全在心裡,數口相當準。但難免總有錯漏的時候,買多了大都由出市代表『硬食』,賣多了一般都會有行家『俾番你』填數。」他續說,就算後來市況逆轉,經歷73年股災,一眾出市代表都很團結,不斷互相安慰,有很多真的親如兄弟。

73股災促使港府要求四所合併,並最終在86年成事,位於中環交易廣場的聯交所交易大堂亦在當年4月開始使用。「第一天來交易大堂工作,覺得這裡很有氣派,有近千人一起工作。」交易大堂全盛時期有超過1,200人出市,香港上市的股票全都在大堂交易。

郭思治表示,交易大堂出現後,出市代表便告別了以往「畫黑板」的年代,當時大家都望着大堂中間的大熒幕。雖然每個櫃枱都有一部電腦,但速度很慢,電話又經常打不通,結果大家仍要走來走去寫紙仔,惟由於交易大堂比四所年代的大很多倍,大市旺的時候,「真是走到氣咳」。

87股災時,本港尚未有中央結算,股票買賣要一手交股票,一手交錢。「猶記得停市4日後的情況,當時消息相當混亂,但所有出市代表都在大堂,可即時交換消息。當時一批批股票,真的疊到山一樣高。」

科技進步取代交易大堂

在沒有自動對盤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有人想賣出或者買入,但不知道有意買賣的量,出市代表要自己計算買賣的股數。到96年第二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啟用後,上述情況才有所改善,本港的交易才更有效率。但郭思治當時已想到,新系統出台後,交易已不再局限於大堂,券商可於寫字樓直接落盤,結果大堂櫃枱紛紛被棄租。

果然,4.5萬方呎的交易大堂,現時每日平均只有30人出市交易,由以往的吵吵鬧鬧,變到現時的冷清。回首昔日,郭思治稱慶幸經歷過最好時代,也懷念那個年代的人,都講誠信、講口齒,大家的「距離」相當近。但在電腦也快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年代,出市代表已如交易大堂一樣,面臨淘汰。然而遺憾的是,科技看似是更將人與人連繫在一起,但實際上大家的「距離」卻愈是疏遠。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