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恒管清思】子產反對毀鄉校 順應民意改政策

2017-11-10

上回談到古代學校的功能,它除了作為教學場所外,也是古代人們議政的地方。在《左傳》書中,有一則與此相關的著名故事,可稍作補充。

說三道四 阻礙施政

事緣在春秋時期的鄭國,人們經常在鄉校聚集,討論時政。但此舉卻招來當時不少官員不滿,認為國人就政務說三道四,只會阻礙施政,於是他們計劃摧毀鄉校。但此舉遭當時著名的大臣子產反對,他指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他反對同僚毀掉「鄉校」,乃是看重人民在鄉校議政的作用。子產深明言論自由的可貴,認為當權者當以民為本,聽取民眾意見,修正自己的政策。由此可見,子產可謂開明的領袖,難怪會備受孔子稱譽。

除子產外,春秋時期亦有不少有識之士,深明民眾言論的重要。其中最為著名的論述,出自著名的音樂家師曠。

據《左傳》記載,當時衛國國君衛獻公遭大夫孫氏、甯氏驅逐。師曠為免齊悼公重蹈覆轍,遂借此事勸諫悼公當「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切勿使「百姓絕望,社稷無主」。

要得愛戴 聽取民意

他認為統治者要得人民愛戴,關鍵在於聽取民眾意見,因此他建議悼公:「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諫失常也。」

在師曠看來,在下者議論時政,匡正君主施政至關重要,而此舉不單是王之親屬、史官、樂師、大夫等人的責任,也是社會各個階層應盡的義務。

從《左傳》的記述所見,春秋時期的統治者,不少仍樂意親聆國人意見,甚至讓民眾有參與政治決策的機會。可惜的是,專制政權限制人們言論自由,防民如盜,可謂古今皆然。因此,隨着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漸次成熟,在戰國時期,桀驁不馴的國人反被視為國家動亂之源,而民眾參政、議政的權利也順理成章地消失於歷史之中。■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馮慧心博士

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