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家心健康】育兒勿只看「起跑線」 關注「如何跑到終點」

2017-11-21

近年社會總是熱烈地討論如何讓子女「贏在起跑線」。由參加親子遊戲班、申請幼稚園、報讀什麼特別的興趣課程等,家長希望孩子可以有與別不同的才能,以助孩子考入「名牌」小學、中學。每個關卡都精心策劃,細心挑選。

這些協助子女「贏在起跑線」的工作,彷彿是衡量家長是否盡責、成功的指標。家長為了規劃子女的人生,有時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到處搜尋名師、加入家長討論區等只是基本動作,在這樓價高企的時勢,很多家長選擇「孟母三遷」,背後往往是一個又一個辛酸的故事。

由於家長着緊孩子的學業成績,坊間的補習班、面試班應運而生。筆者還記得有補習社的廣告標題為「你不找競爭,競爭也會找上你」。社會的討論、甚至補習社的廣告都說明了香港是一處競爭激烈的地方。有的家長認為既然競爭那麼激烈,就更需要為子女做好準備,裝備好他們,否則趕不上步伐便會被社會淘汰。

不過,隨着青少年自殺個案愈來愈多,學童精神健康開始受到關注,社會開始反思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培育子女的焦點不應只集中在「起跑線」,而是放在「如何跑到終點」。單是今年10月12日就共有7宗自殺個案,當中3人分別是11歲的小六學生、17歲的中六學生和27歲的在職青年。青少年本有精彩無限的未來,為什麼他們會選擇了結生命?

筆者是社工,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青少年輕生的新聞就分外心痛。他們選擇結束生命,背後的原因當然是複雜、千絲萬縷。不過說到底,人生沒有希望、沒有選擇都是當中的主因吧!

當筆者遇到學生傾訴正承受學業上巨大壓力時,會和他們討論壓力來源、如何減壓、正面思考。在輔導過程中,學生有傾訴的空間、明白自己的需要,也會掌握到一些減壓技巧。不過,當學生步出社工室,繼續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補習課、沒完沒了的測驗、評估, 筆者會反思輔導的效能會變得事倍功半嗎?

眼見學生帶着疲倦的身軀,朝八晚六地上課、測驗,然後再上補習班,筆者忍不住問:這是理想的生活、有質素的學習嗎?

社會往往將「有好的學業成績便有成功的人生」無限放大,學業成績不理想就要繼續補習和補課。青少年還有出路嗎?還有選擇嗎?作為媽媽,我常常提醒自己要讓孩子有自信、有希望、有選擇,讓他們豐盛地、精彩地跑到終點。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黃凱珊

查詢電話:2419 7830

網址:http://www.hkfws.org.hk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