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卷二 強調「新常態」不是避風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帥 北京報道)日前出版發行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書中強調:「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對於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指出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8篇論述。其中提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增長速度正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習近平指出,在認識新常態上,要準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幾種傾向。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供給側改革非西方翻版
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是這樣說的。『結構性』3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習近平強調,中國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他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係,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加減乘除並舉增加動力
習近平強調,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在不少行業產能已達到峰值的條件下,產能不減、價格疲軟,長此以往,優質企業也會被拖垮。要引導增量,培育新的增長動力;要主動減量,下大決心化解產能過剩,實現優勝劣汰;要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要抓好職業培訓,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優化人力資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