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瀕危翅」化名多 想護鯊易食錯

2017-11-27
■古偉牧(右一)指鯊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名字令市民消耗更多瀕危鯊魚品。 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古偉牧(右一)指鯊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名字令市民消耗更多瀕危鯊魚品。 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

團體倡立法要商戶加標籤 免食客犯無心之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香港去年入口魚翅量達5,700噸,是全球最大的魚翅貿易城市,當中三分之一更屬瀕危鯊魚品種。關注鯊魚保育的「香港護鯊會」昨日指出,港人雖然有意識要保護鯊魚,但對相關議題認知不多,而魚翅在零售和食用層面各有不同名稱,令市民難以分辨,建議政府立法要求商戶為魚翅產品加上標籤,方便市民避免購買來自瀕危鯊魚的魚翅。

「香港護鯊會」早前委託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以電話訪問約800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77%受訪者都表示不會購買或食用瀕危鯊魚產品。但調查同時發現,市民普遍對政府就瀕危鯊魚的規管措施欠認識,調查提供10種或以下、11種至30種、31種至50種及51種或以上供受訪者選擇,問他們本港現時有多少款買賣受規管的鯊魚品種,只有1.9%受訪者能選出11至30種的正確答案。

改名令市民不知食緊瀕危翅

「香港護鯊會」項目統籌古偉牧認為,鯊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名字,是令市民消耗更多瀕危鯊魚品種的主要原因。他指出,海味商會稱瀕危的「雙髻鯊」為「春翅」,但市民對兩者的認知卻存在明顯差距,調查顯示有30.8%受訪者知道「雙髻鯊」是瀕危鯊魚,但知道「春翅」屬瀕危物種的受訪者就跌至7.9%。

食肆亦有可能以「雞燉翅」等名稱代替「春翅」。古偉牧並特別點名批評連鎖食肆利苑早前更新菜單時將「海虎翅」 改稱為「粗針翅」,「市民根本不知是否屬瀕危鯊魚品種,市民可能因此而犯下無心之失,加速鯊魚絕種。」香港文匯報記者就有關指控向利苑查詢,但至昨日截稿前未收到公司負責人回覆。

三分一鯊魚產品來自瀕危品種

本港市面上有出售的鯊魚產品最少涉及76個品種,當中三分之一都是來自瀕危鯊魚品種,但政府現時只規管當中12個品種鯊魚進出口情況,要求商界於出入口時申領許可證。古偉牧指出,全港在2014至2016年間共消耗了78.5噸受規管的瀕危魚翅,批評現行政策未能減少市場上消耗相關產品。

「香港護鯊會」指出,香港的魚翅貿易量佔全球一半數字,認為政府有責任進一步規管鯊魚貿易,建議政府修訂《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強制商界為鯊魚產品加上標籤,最低限度要列出產品是否來自瀕危鯊魚品種,方便市民避免購買對生態影響較大的產品,及阻止不法之徒以對瀕危鯊魚品種其他名稱欠認識作抗辯理由,獲法庭輕判的機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