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覓地無寸進 上樓有排等

2017-12-21
■陳帆承認,覓地遇到很大挑戰,呼籲社會和地區人士在政府發展公共房屋時給予包容和支持。 香港文匯報記者岑志剛 攝■陳帆承認,覓地遇到很大挑戰,呼籲社會和地區人士在政府發展公共房屋時給予包容和支持。 香港文匯報記者岑志剛 攝

「熟地」已用盡 公營房屋已覓地較目標落後4.3萬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特區政府昨日公佈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周年進度報告,本港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於46萬伙,公私營房屋比例仍為六比四,即28萬伙為公營房屋,惟政府目前覓得的土地,估計較供應目標落後4.3萬伙,與去年同期相若,而且已用盡所有「熟地」,預告無可避免繼續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造成壓力。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承認,在覓地上遇到很大挑戰,但強調有決心達標,呼籲社會和地區人士在政府發展公共房屋時給予包容和支持。

特區政府公佈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連續3年維持在46萬個單位。

為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同時確保私樓巿場穩健發展,政府繼續將公私營新增房屋比例維持於六比四,即公營房屋供應目標28萬伙,私營房屋供應目標18萬伙。在公營房屋中,20萬個為公屋單位,8萬個屬資助出售單位。

報告提到,在2017/18至2021/22年度的五年期內,預計房委會和房協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合共約10.03萬個單位,包括7.52萬個公屋和2.51萬個資助出售單位,與過去4個五年期相比,預計建屋量持續增長。

不過,政府目前覓得的土地,估計只可興建23.7萬個公營單位,跟28萬的供應目標有多達4.3萬伙的差距,較去年評估的4.4萬伙輕微收窄。私營房屋方面,根據今年9月底最新推算,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市場的預計供應量約為9.7萬伙。

陳帆:覓新地建屋有難度

陳帆表示,供應目標並非因應當時土地供應量,而是根據不同需求因素而推算出來,亦並未反映現時正進行研究、或需時確定有關政策方向的項目,例如現時房委會明年完成檢討的「綠置居」和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港人首置先導計劃」。

特區政府又在報告中披露,合適規劃的「熟地」已用畢,是公營房屋供應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而過去7年諮詢區議會的項目,約八成的用地並非「熟地」。報告又提到,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由於覓地建屋需時加上各種挑戰,無可避免繼續對平均輪候時間造成壓力。

陳帆承認,覓新地建屋有難度,「以香港現時的情況,要持續覓地興建這數目的房屋,的確是很大挑戰」,但他強調政府做事,不會因為有困難而停止,形容當局是「決心多過信心」。

他坦言,部分公營房屋建設項目會遇到無法預計的情況,導致出現延誤。他舉例說,有現存建築物上的住戶,對政府興建公屋有意見,「例如本來屋前有塊空地,視野比較寬闊,興建公屋後距離卻拉近了,因而反對我們建公屋」,後來房屋署部門將地盤設計及樓宇的距離作適當移動,最後才得到地區及區議員支持。他呼籲社會和地區人士在政府發展公共房屋時給予包容和支持,讓政府在進行規劃時可以有更大彈性。

公私合拓農地 按機制處理

對於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的安排,政府明白市民擔心會出現「官商勾結」或「利益輸送」,他強調,無論以任何方式發展,補地價一定要按現有機制處理,不會涉及任何利益輸送,合作安排亦一定要公平公正。

他指出,香港未來仍欠1,200公頃建屋土地,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文件,發展商擁有約1,000公頃可發展農地,如果能夠釋放作發展,讓港人得以安居,是值得支持。

陳帆強調,特區政府會保持警覺,密切監察樓巿動向和外圍變化,並會盡快向立法會提交有關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