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特區政府昨日公佈最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報告,多名立法會議員都對政府在處理房屋問題的工作上沒進展表示失望,質疑報告與現實脫節,無助解決港人現時所面對的住屋問題。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成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批評,政府在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繼續維持公私營房屋總供應目標、公私營房屋比例,以及資助出租及出售單位目標三個指標不變,反映當局未有因應市民的實際需要而調整策略,認為做法令每年檢討策略一次的做法失去意義。
倡與「三年上樓」掛u
他批評,公屋輪候冊的申請多年來有增無減,質疑政府10年供應20萬個公屋的目標是偏離實際需求,認為政府除了要調高供應目標外,更應與「三年上樓」承諾掛u。
柯創盛並提到居屋「超額」認購的問題,稱資助出售單位需求不比公屋為低,批評政府現時將資助出售單位的目標定在8,000個,低於最初的9,000個,反映檢討與現實脫節。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就質疑政府所提出的46萬伙建屋目標能否達成,指出報告所提及的建屋計劃中不少是來自仍未到收地階段的新界東北。他並建議政府改善安置政策,容許受影響居民免入息及資產審查上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成員、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則指出,政府只是維持房屋供應目標在46萬個並不足夠,「公營房屋不足的差額,政府是無意追回。因為過去數年,有4.3萬個供應差額,未來10年如果要追回進度,其實供應量應達50萬個,但維持在46萬個單位,即是政府『吞了』,無意追回過去的差額。」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則對政府沒有調整公私營建屋比例感到失望,她表示,政府必須確保公屋供應不能減少,指今年私人樓宇的建屋目標超標,認為政府可考慮將公私營建屋比例調整至7:3,並指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量有助政府推出「綠置居」等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