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香港政府自2003年起逐步設立中醫教研中心,至2014年全港18區每區都設有一所中心,為巿民提供中醫服務。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在將軍澳預留土地發展中醫醫院,連同籌備興建的中藥檢測中心,制訂《香港中藥材標準》。亦有中醫學院,除了要求兼修中西醫理論,也希望以大量相關研究填補中醫臨床療效的缺陷,增加其認受性。中西醫整合似乎是大勢所趨。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中西醫整合看法
現時香港的中醫學院,除了要求兼修中西醫理論,以求將兩者整合,也希望以大量相關研究填補中醫臨床療效的缺陷,增加其認受性。
有醫院積極推廣中西醫結合療法,以利用中醫理論優勢,幫助現代醫學攻克慢性疾病。
同時,政府積極地將中藥標準化,着手發展鑑定中藥品質的科研產業。
與西醫微觀診斷、分科而治不同,中醫較為宏觀地以調整和平衡人體運作系統為目的,自成一套醫學體系。惟問題在於中醫缺乏相應科技配合,無法以數據檢視身體情況,難以將臨床結果化為案例印證醫藥療效。當然,中醫藥的療效難以否定,但也面臨無法反覆檢驗及傳播的困境,缺乏客觀準則的參照,暫未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近年本港推廣中西合璧療程措施舉隅
1999年:自《中醫藥條例》在同年實施後,醫院管理局設立中醫部,加強中西醫協作服務。
2002年:醫院管理局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基本中醫學培訓課程。
2006年:東華三院及廣華醫院開設中西醫會診病房,治療柏金遜症、結腸癌、骨質疏鬆症等11項病種。
2007年:內地與港府簽署《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備忘錄》,內容其中一項為加強中西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012年:香港防癌會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合作,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住院服務,主治中風後遺症。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醫院管理局中醫服務網站、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
資料C:有關中醫問卷調查數據#
1.如你患上一般傷風感冒,你會首先挑選中醫或西醫服務?
中醫 西醫 無特別
24.7% 60.6% 14.7%
2. 你是否同意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血壓高等,以中醫方法治療會有特別幫助?
同意 不同意 無意見
53.0% 22.0% 25.0%
3. 你認為香港中醫服務是否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普及?
需要 不需要 無意見
87.4% 3.8% 8.8%
#註:受訪人數1,006人。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巿民對本港中醫服務調查」
資料D:中醫藥在香港面對部分困難
.中醫藥理論難與西方醫學原理融合,部分中醫師沒有接受西醫的診症訓練;
.中藥在海外巿場被視為自然健康產品,不能稱為具有療效的正式藥物;
.與內地的合作不夠,難以開發中藥產品巿場。 資料來源:香港集思會
【想一想】
(a)參考資料,指出及說明香港發展中西醫整合對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
(b)參考資料,政府可如何改善中醫藥發展的困難?試舉出3項,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衛生
2.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有關罕見病患者報道
一名結節性硬化症病人在立法會公聽會哭求政府援助罕見病患者,隨後兩周內即病逝的事件受社會關注。病者及家屬指出,其藥物費用達每年數十萬至數百萬元,希望醫院管理局放寬藥物資助名冊,令病人可在公立醫院以標準費用使用藥物。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估計,目前香港罕見病患者共約2,500名,每年藥物開支合計約3億元。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全球有關罕見病患報道
多個國家及地區已為罕見病制定政策,例如日本及台灣把罕見病患者納為殘疾人士,按法例提供社會服務;美國《孤兒藥品法》則在研發過程中向藥廠提供協助。
罕見疾病因為巿場太小,研發成本相對高昂,藥廠未必願意投資。美國政府給予孤兒藥上巿後7年獨賣權,歐洲和日本更長達10年,其間禁止類近藥物註冊,比一般專利潛在利潤較高,在美國還可獲得研發補助及臨床試驗費用50%稅務優惠。
在法案刺激下,美國巿場上由原來只有38種孤兒藥,到2015年已批出511種上巿,逾200種疾病有新療法。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有關「藥物專利權」說法
藥物專利的原意為保護藥廠研發出新藥的知識產權,因研製新藥涉及巨額投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訂立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藥廠可為研發及製藥的過程和成品申請專利,期限為最少20年。
專利權保障原研發藥廠享有獨家生產權,禁止其他藥廠複製或仿製,同時禁止世貿成員國進口仿藥物(或稱同名藥物),但部分發展中國家因難以負擔專利藥的高價,可延後實施限制入口的規例。如發現仿製藥物,藥廠可以提出民事訴訟,禁止侵權行為。
專利期限過後藥廠須公開配方,其他藥廠可依配方配製藥物,即仿製藥。仿製藥價格比專利藥便宜得多,較易負擔。
研發藥物是一項龐大投資,藥廠為求保障自身權益,會為藥物申請專利權,確保藥物獨家生產,導致藥物價格高企,除了令政府用藥開支負擔沉重,也會有病人因藥物太貴而放棄治療。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參考資料,解釋政府資助罕見病患者用藥可能帶來哪些社會矛盾?試舉出3項。
(b)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藥物專利制度有助提升罕見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衛生
3.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
表一:香港長者撫養比率#
年份 15-64歲工作人口:65歲或以上長者
1981年 10.3:1
2011年 5.3:1
2021年 3.4:1
2031年 2.2:1
2041年 1.8:1
#註: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政府統計處
表二:香港未來醫療開支增長預測
年份 公共醫療全港開支(億元)
2004年 377
2010年 585
2015年 777
2020年 1,001
2025年 1,275
2030年 1,619
2033年 1,866
年增長 5.7%
總增長 394%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醫療融資諮詢文件》
表三:香港長者貧窮情況(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前)
項目 百分比
領取長者生活津貼 39.3%
沒有領取任何社會福利金 25%
領取高齡津貼 23.4%
領取綜援 9.9%
領取傷殘津貼 2.4%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資料B:安老政策概況
香港人口老化嚴重,至2033年,每4人就有1個長者。有立法會議員認為,現時香港長者主要靠儲蓄、綜援和強積金支撐生活,但三者各有局限,因此需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
全民退休保障的意義在於扶貧和回饋,扶貧是要協助低收入退休長者維持基本生活,而回饋不止「敬老」,而是尊重長者過去對社會的付出。由於全民退保採用集資供款形式,資金從何而來成為討論重點。他建議政府可採用三方供款制度,即僱員、僱主及政府,每月各供僱員薪金的5%。
不過,有機構引述過去調查,指月薪約4萬元的階層特別不想供款,僱主也可能反對。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海外安老、退休保障例子
國家/地區 內容
新加坡 設有中央公積金,為所有工作開啟儲蓄戶口。僱員供薪金20%,僱主供款16%,政府保證每年最少有2.5%回報。存款不僅退休時可以取回,退休前也可以用來置業,支付醫療和子女教育開支。
日本 有國民和個人退休金。國民退休金是全民供款、全民收錢,標準供款劃一每月15,000日圓(約1,071港元),如果沒有工作未能支付,將來拿取退休金時需打折扣。個人退休金金額每月65,000日圓(約4,640港元)。
瑞典 設有國營退休基金,任何有工作的人都要供款,供款接近薪金20%。如果想有額外保障,可購買保險公司的退休計劃。瑞典國營退休金的特點,是它並非定額發放,而是根據供款人過去供款、退休時間、基金財政狀況等定期調節,確保收支平衡。
澳洲 獨居長者可能行動不便、無法自理,澳洲政府鼓勵居家安老服務,由政府評為合資格的照顧人員因應長者個人需要,提供家居清潔、煮食、醫療護理、個人衛生等服務,如有需要也可要求24小時服務。若長者仍有需要入住安老院舍,政府也提供過渡家居照顧服務,避免長者直接入住而造成不適應。
加拿大 住屋是長者面對的生活問題之一,加拿大政府為長者住屋提供三方面補貼:租金補貼、維修補貼和稅務優惠。由於老一輩收入不多,政府會根據其家庭總收入調節租金,一般只需交收入的三成作租金,其餘由政府補貼。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根據資料A,描述及解釋香港的長者人口結構面臨怎樣的變化?
(b)有人認為「香港並非是長者安老、退休的最佳地方。」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
根據社署資料,本港有約7.6萬個安老宿位,當中約5萬個為非資助,有4萬人入住,另有2.6萬個資助宿位爆滿。有學者認為,宿位輪候時間長是目前最大的難題之一,政府2003年起推行「中央輪候冊機制」,暫停長者宿舍和安老院的申請,新申請人只能選擇護理安老院或護養院。
安老政策長遠要走向家居照顧,但現時本港側重院舍照顧,長者院舍入住率達6.8%,較很多國家及地區高;居家照顧也非以人為本,單是服務時間已受機構所限,反要長者遷就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