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的復活節假期,我們到台北進行了5天的學術交流。在這次行程中,我們參觀了3間幼稚園,學校的環境和資源令我們大開眼界,亦擴闊了我們對幼兒教育的視野。
3間幼稚園的室內及戶外學習環境都十分寬敞。戶外方面,學校有大量的綠化空間:包括大草地和配合季令的植物,幼兒可以在草地上進行不同的團體活動之餘,還能藉此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此外,學校設有種植的小田地,讓幼兒親身體驗種植的滋味。
室內方面,由於學校重視區角學習,每個課室也設有不同的區角讓幼兒進行活動,偌大的空間放置了各式各樣的物料讓幼兒探索。老師更會以不同的環保物料佈置課室,讓幼兒學會廢物利用。
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觀察到老師利用紙盒蓋造成的畫框,掛在牆上展示幼兒的作品。這個做法可以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下知道各種物件潛在的可能性,從而醞釀自己的想法,老師的心思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此外,老師還會以不同的方式,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在課室的各個區角,讓他們學會互相欣賞和學習。當地老師還告訴我們,孩子可按個人意願來展示作品,展出時間可以長達一個學期,可見學校十分尊重小孩的意見。
最初看到台灣幼稚園的各種豐富設置,我們不禁想:香港沒可能提供這樣的資源吧?但經過討論和反思後,我們會問:偌大的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就能造就「好的教育」嗎?
靈活善用資源 發揮最大效能
台灣幼稚園寬敞的學習環境確是很大的優點,香港幼稚園無法相比。雖然環境空間會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但是我們相信老師的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看到台灣的幼兒教育與香港有着相若的理念:同樣重視區角學習和同儕學習,亦着重孩子的探索和自主學習,希望他們透過不同方式的探究和體驗來建構知識。在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香港的老師更需要靈活善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以幫助學生取得最大的學習成果。
例如台灣幼稚園讓幼兒在田地種植,而香港可以改為讓幼兒種植小盆栽,體驗種植的滋味;台灣居民的環保意識較強,當地的環保政策亦使幼兒更懂得善用物件,香港老師可以以自身為榜樣,多使用環保物料,藉此讓小孩子明白物料的潛在可能性及廢物利用的意義;台灣老師給予幼兒各式各樣的物料進行廣度探索,香港老師可以給予幼兒適切的指導讓他們進行深度探索。
至於活動環境方面,台灣孩子有大片活動空間自由發展大肌肉;香港的幼稚園雖然未能提供寬敞的環境運動,但老師就得更花心思在有限空間以遊戲活動形式與幼兒進行大肌肉訓練,例如跳高、傳球、拋擲等。簡單而言,環境的條件並不是取決教育好壞的主要因素,老師的教學運用和啟發幼兒的能力才是造就「好的教育」的關鍵。
在訝異台灣教育的優點時,我們看到的是,香港的老師努力不懈地把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效能以教育學生,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鑽研的學問。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士課程學生梁榕容、葉詠彤,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潔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