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高教女性領袖系列】港大多招「家友」 女性職場加油

2018-02-12
■區潔芳上任以來提出20多項男女平等、家庭友善政策。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區潔芳上任以來提出20多項男女平等、家庭友善政策。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女副校改善性別平等多元 讓巾幗頂半邊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柴婧)香港社會女多男少,但女性在職場上出任高職的比例卻明顯較低。現屆特區政府表明銳意增加女性高職比例,而高等教育界其實亦有類似方向。本港「龍頭院校」香港大學,其副校長(學術人力資源)區潔芳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分享了高等教育界職場女性的困難與挑戰,她強調其主要工作之一,正是進一步改善港大性別平等與多元,故擬推行多項家庭友善措施,平衡女性於大學升遷機會。

根據港大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該校女性助理教授比例不到整體四成,副教授不到三成,正教授則不到兩成,反映職級愈高,女性比例愈少,而教資會的統計數字亦有相若情況(見表)。

事實上,港大近年已開始積極推動大學教員性別平等,校方早前提到,校內院長級女性教員比例,已從4年前不足一成提升至現時約20%;而進一步改善港大性別平等與多元,便是區潔芳的其中一項主要任務。

政策下工夫 吸女性學者

區潔芳坦言,大學界女性高職比例少屬全球問題,即使是英美頂尖大學亦面臨着類似情況,「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何必改變?』但假如我們不先走一步,將來恐難吸引優秀女性學者到來」,因此在相關政策上必須下些工夫,以免在日後招聘路上觸礁。

為育兒離職 一去難回頭

「港大女性本科生及研究生佔學校整體53%,這個階段看來似是沒有問題,但從30歲至40歲的階段開始,女性升遷所面對的挑戰就會變得明顯。」區潔芳認為有關現象原因眾多,照料孩子是一大原因,「有不少工作非常成功的女性,生小朋友後難以兩者兼顧。」

另一方面,當夫婦面對其中一方要放棄工作的抉擇時,女性往往較常被犧牲。

區潔芳認為,這類情況並不罕見,「也許有人會考慮到男方薪水較多,權衡過後唯有犧牲女方」,問題在於一旦離開職場往往難以回頭,如此將白白浪費了女性勞動力,對社會而言是一大損失。

推策緩壓力 培訓領導力

區潔芳憶述自己過往亦曾於工作與母親角色之間有過掙扎(見另稿),正因深明當中的難處,故她上任以來提出20多項男女平等、家庭友善政策,目前已經落實約10項,「包括每生一個孩子,爸爸媽媽都可以多拿一年合約,以緩解照顧子女的壓力;彈性上班時間,讓有需要接送幼童上學的在職父母順延上班時間;如父母生病,每年可多申請幾日假期等。」她續指,部分私營機構,尤其是商界,在員工福利方面,很多都比政府和大學先行一步。

除了投入外力協助,區潔芳認為大學亦能多辦自我提升課程,協助女同事注意一些常見「通病」,「例如有些同事可能比較怕羞,較少主動提出或主導項目;當工作接踵而來時,在拿捏緩急輕重方面或欠準確等。」去年10月開始,學校已聘請顧問公司, 為部分女教職員進行為期一年的領導力培訓。

區潔芳強調,增加女性高層職員比例不但是要發揮兩性平等精神,對於學校本身亦有優勢,「商界其實早有經驗可循,國際上市公司男女高層比例愈趨平衡,與其賺錢能力有正比關係」,原因未有定論,但不排除融合兩性思維,更有助機構取得準確定位,「所以目前港大所有晉升和請人的委員會都要30%或者至少兩位是女同事,這個政策在香港的大學中應該是第一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