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歸根結語】金銀太重 鈔票易攜

2018-03-02

近日比特幣(Bitcoin)炒得火熱,筆者認為比特幣既不是貨幣,也不是投資,筆者勸告讀者不應沾手,免得因貪成貧,本文先談貨幣的由來。

原始人每日的主要工作是找食物、搶食物及避免成為猛獸的食物,他們老是兩手空空,見日度日,不會對明天有寄望。

以物易物 難以計算

從獸獵與採野果進步至畜牧及種植的過程中,人類得以把生活安定下來,開始把多餘的食物相互交換,以物易物(barter)的貿易與各專其職(division of labour)的初型出現了。但以物易物存有幾個缺點,交易的人須同時就對方的物件產生欲求(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之餘,若兩頭牛可換五隻羊,而牧羊人只想要一頭牛,那可怎樣辦呢?那麼一頭牛又可以換多少個橙呢?

以信物作為的交易媒介(media of exchange)繼而興起,例如貝殼及可可豆作交易信物,那些信物解決了交易者的欲求差距,亦提供更一致並更精細的定價單位。可是這制度亦有缺點,為免人們去沙灘拾「錢」而不事生產,再考慮到多種信物易碎或是可腐爛,交易媒介轉為鐵,後來則改成金銀銅等。

稀有金屬幣有多個好處,金銀幣不會隨便在地上被拾獲,也不是從樹生出來,礦源不但難尋,找到亦須經提煉及鑄造的過程,而那些程序不但費時,亦涉及製造技術與成本,所以金屬幣被採用至今。

金銀本位 風險太大

早期,金屬幣的本身價值與其面值相等,這稱為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它們不但可以跨朝代,亦可跨國界。可是,為避免貨幣被大量熔化成原物料,令整個社會無錢可用,各個政府把貨幣含金量打了個折扣,這折扣更慢慢加大。

那年代名為金或銀本位(gold / silver standard),原本官方向每一枚貨幣,均以實金或銀為實質支柱,我們的經濟應該是很實在,可是有兩個因素令現在的貨幣變得虛幻。

古時經商,穿州過省來支付一大筆金額,涉及運輸與保安,那些費用也往往不菲。應運而生,一些可靠的中介人在各地提供存款交收,客戶可先在出發點存入銀幣,後憑一紙票據,在目的地的分號提取銀幣,亦有收款人樂意接納那些憑據來結賬。在存提的空檔期間,中介人便把收來的錢進行高息借貸,從中獲利。

這些票據便是最早的鈔票,這些中介人名為銀號,現代稱為銀行。

銀行造錢 金錢減值

銀行並非是客戶金錢的信託人,那些客戶的財產(property),一旦存入,即時變為銀行的流動資金(liquid asset)。假如亞當把$100存入銀行甲,在預留足夠的準備金後,在這例子準備金設定為一成,即是銀行甲可將客戶九成的錢貸出。亞當的錢在放進銀行甲後,他的財產沒有因而減少,可是在銀行甲借出原屬亞當的$90的同一時間,流通於社會的整個貨幣供應卻多了$100 + $90= $190。要是銀行甲是借給銀行乙,銀行乙亦如此把九成所取得的錢借出,貨幣供應便增至$100 + $90 + $81= $271了,這個過程可再繼續發展。執政者藉着銀行造錢的過程,令金錢隨歲月減值,迫使人民不得不工作,商人必須持續創富。

若是各人在銀行的借錢還錢遊戲均守承諾,政府盡心監管,在危急時施以援手,以過千年的經驗,銀行造錢體系並沒有在運作上出現太大的問題。可是另一事情正是被比特幣擁護者的強力攻擊點。篇幅所限,下文再續。■林健根 會計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