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研發系統實時輔助診斷 300患者測試分辨度達97%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結直腸癌為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衛生署自前年起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年長市民參與檢查。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發出「實時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協助內鏡師分辨瘜肉,提高醫療效率。團隊率先在300名患者的結腸鏡視頻中進行離線測試,結果發現能分辨出291顆瘜肉,分辨度達97%。
大腸癌篩查需應用內視鏡檢查腸道內的瘜肉,依賴內鏡師以肉眼判斷,容易遺漏下包括無蒂鋸齒狀腺瘤等的不明顯瘜肉以及誤判瘜肉。而且,需抽取活組織檢查,並取得診斷報告後才能決定切除與否,歷時約兩周,費時失事。
而現時的計算機輔助系統只能單一地執行瘜肉篩查(即有或沒有瘜肉)或瘜肉病理類型的分類(即腫瘤性或非腫瘤性)的任務。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利用超過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患者的醫療數據,研發出輔助系統,以人工智能(AI)的「深度學習」及遷移學習法,令系統能同時分辨出非瘜肉、非腫瘤瘜肉及腫瘤瘜肉。
換言之,系統可同時完成篩查瘜肉及進行病理分析兩大任務。團隊指出,只需把計算機系統加裝至內窺鏡,檢查過程不變,但電腦系統會實時標示出懷疑瘜肉的位置,輔助醫生辨認。
診斷結果即知 減漏檢風險
醫生可實時看到瘜肉及診斷結果,能即時決定是否切除瘜肉,減低漏檢瘜肉及病理誤判的風險,提升效率。
團隊邀請300名患者進行離線測試,收集他們進行直腸內窺鏡的視頻,並對比專家級內鏡師以肉眼檢測的結果。結果顯示,300名患者中,內鏡師共找出301顆瘜肉。新系統能分辨出當中的291顆,即分辨度97%。團隊又向兩名患者進行臨床測試,證明系統能達至實時的分析速度。
帶領研究團隊的中大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潘頌欣表示,根據海外的數據顯示,內視鏡檢測有機會遺漏10%至20%的瘜肉,希望新系統與內視師兩者結合,提高分辨率及更省時。
團隊成立初企 盼兩年推市面
潘頌欣又指,新系統仍在試驗階段,未有透露研發成本,但每部計算機均以人手裝配成本達5位數字。
她說,團隊計劃將此技術轉化為商業用途,並已成立初創企業,期望未來一兩年可正式推出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