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中國+全球化
社會上有所謂「南北陣營」的說法,當中「南北」以社經發展程度劃分,「北營」主要指發達國家,「南營」則為發展中國家。不少發達國家及跨國企業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原料產地、商品及投資巿場,發達國家推行的一些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也被批評具剝削性,以及是造成南北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同時,世界各地的經濟漸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特徵包括區域性經濟合作日益加強等。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現代中國+全球化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
表一:部分國家貧富懸殊情況(2016年)
國家 堅尼系數 最貧窮一成人口 最富裕一成人口
所佔財富百分比 所佔財富百分比
巴西 0.529 1.0% 41.8%
智利 0.505 1.7% 41.5%
中國 0.442 2.1% 31.4%
美國 0.411 1.7% 30.2%
越南 0.387 2.6% 30.1%
印度 0.352 3.6% 29.8%
澳洲 0.349 2.6% 26.5%
英國 0.326 2.9% 24.7%
日本 0.321 2.7% 24.8%
德國 0.301 3.4% 23.7%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世界銀行
表二:2016年各國富人佔全球比率
國家 資產多於十萬美元計 資產多於百萬美元計
美國 22.8% 41.2%
日本 14.5% 8.6%
中國 7.5% 4.8%
英國 6.3% 6.8%
意大利 6.3% 3.4%
法國 6.1% 4.9%
德國 5.9% 5.0%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瑞信研究院,《2016全球財富報告》
表三:2016年全球首富排行榜及財產總數(美元)(部分)
排名 人物 財產總數
01 Bill Gate (美國/微軟創辦人) 750億
02 Amancio Ortega (西班牙/Zara創辦人) 670億
03 Warren Buffett (美國/巴郡哈薩威董事) 608億
04 Carlos Slim Helu (墨西哥/墨西哥電訊總裁) 500億
05 Jeff Bezos (美國/亞馬遜創辦人) 452億
06 Mark Zuckerberg (美國/facebook創辦人) 446億
20 李嘉誠 (香港特區/長江實業創辦人) 271億
33 馬雲 (中國內地/阿里巴巴創辦人) 205億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2016福布斯富豪榜
資料B:關於貧富國家「貧富懸殊」的論述
有專家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富人和窮人收入不平等是主要的發展障礙。若經濟發展只惠及一小部分人,即使國內生產總值上升,國民的生活素質仍會停滯不前。不少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在過去十年憑着全球出口及外國投資,經濟大幅增長。但其財富大部分由政府掌控,沒有投入到改善窮人經濟狀況的公共服務或基礎設施中。如尼日利亞盛產石油,每年經濟以至少6%的速度增長,但6%最富有人士卻佔去全國40%的家庭總收入。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機打擊,近年發達國家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愈趨嚴重,如美國4%最富有家庭的收入相等於54%窮人擁有的家庭收入總和。嚴重的收入不平等可能引發貧窮、犯罪等社會問題。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在全球化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設廠建立生產鏈,為這些國家提供就業職位,令當地經濟得以改善。然而,勞動巿場一體化卻造成了「尋底競賽」的現象,跨國企業不斷尋找工資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企業為爭取跨國企業的訂單,又會設法壓低工資和福利,最終令這些國家的勞工受剝削,加劇各國貧富懸殊問題。
全球貧富懸殊問題有惡化跡象,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堅尼系數持續上升,例如巴西、智利、中國等國家的堅尼系數已高於0.4這個警戒線。此外,樂施會一份名為《1%人口主宰經濟》的報告指出,在2015年,全球最富裕的62位富豪的財富,已相當於全球最貧窮的一半人口(35億人)的財富。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國家愈發達,貧富懸殊愈嚴重。」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b)試建議如何可令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下避免國內貧富差距持續惡化。試舉出三項建議,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全球基因改造農作物的概況
大規模商業種植基因改造農作物始於1996年。現時世界上的基因改造農作物主要包括大豆、粟米、棉花、油菜等。
按照種植面積統計,2011年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粟米、81%的棉花和30%的油菜都屬於基因改造農作物。基因改造農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前六位國家分別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和中國。除了用於食物外,基因改造農作物也用於動物飼料及生物燃料。■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世界糧食短缺情況
世界人口持續增加,至2015年已超過了73億,預計到2050年將會增至逾90億。
隨着人口上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糧農組織)估計到2050年,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在2006年的水平上增加至少60%,人類面臨的糧食危機日益嚴峻。
根據糧農組織的估計,在2014年至2016年間,全球有近7.95億人口長期無法獲取足夠的糧食,當中98%來自發展中國家。■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全球基因改造食物標籤制度(見資料C圖)
資料D:香港的基因改造食物標籤制度
現時,香港實行自願性基因改造食物標籤制度,政府推出了《基因改造食物自願標籤指引》,鼓勵業界遵守。根據該指引,如食物的配料含有5%或以上的基因改造物質,應在標籤上註明。由於該指引沒有法律效力,純屬建議性質,因此所有輸港的基因改造食物沒有被強制要求在包裝上作出基因改造聲明。但根據《公眾衛生及巿政條例》,所有擬在本港銷售的食物均須適合供人類食用。因此,含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需要獲生產商及來源地規管機構證明為可供人類安全食用,才能在本港巿面上出售。■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有學者認為「基因改造食物是將來人類糧食供應的最重要來源,政府應大力資助其發展。」你在什麼程度上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試加以解釋。
(b)特區政府應否推行強制性的基因改造食物標籤制度?參考資料,論證你的看法。
現代中國+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巿
排名 城巿 單位:懸浮微粒(微克/立方米)
01 新德里(印度) 177
02 開羅(埃及) 159
03 加爾各答(印度) 145
04 天津(中國) 139
05 重慶(中國) 137
06 勒克瑙(印度) 129
07 坎普爾(印度) 128
08 雅加達(印尼) 115
09 瀋陽(中國) 112
10 鄭州(中國) 108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對中國治理霧霾方法的意見
中國政府官員:我們會致力處理空氣污染的問題,例如修訂《環境保護法》,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並加重刑罰,提高阻嚇性。
工廠/發電廠代表:政府加強對污染控制的執法,只會不斷增加我們的經營成本。如果政府肯為我們提供補貼,資助我們加設減排設備,我們也很樂意配合。
北京民眾:現時雖然已有一些規管重工業污染物排放的法例,但政府執法不嚴,工廠依然恣意排放黑煙廢氣,這些法例根本如同虛設。
環保人士:節能減排應由個人做起,個人應該培養低碳的生活方式,減少使用能源,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中國開發天然氣的情況
中國現時積極開發天然氣,10年後可靠本土開發以頁岩氣為主的「非常規天然氣」,滿足本土天然氣的需求,而不需要依賴外國輸入天然氣。天然氣是最潔淨的化石燃料,在中國能源消耗中佔約4%,它被中央政府視為未來重要潔淨能源。據估計,頁岩氣釋出的二氧化碳比煤碳少四五成。頁岩氣以往因開採技術問題及成本高,未能在社會上普及。而美國近年在開採技術上取得突破,令頁岩氣被普遍使用。現時中國頁岩氣儲量分佈在四川、內蒙古鄂爾多斯、渤海灣、新疆塔里木和準噶爾等含油氣盆地。■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D:中國研究使用生物質能的情況
隨着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世界石油供應變得愈來愈緊張,各國均積極開拓新的油氣田以解決問題。近年來,面對能源不足、電力供應緊張的問題,中國開始研究使用生物質能的可行性。以能源自給率較低的廣西為例,當地天然資源缺乏,能源自給率也比較其他地區低,過往主要依賴燒柴應付能源短缺問題。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西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發展以沼氣為重點農村的可再生能源建設,充分利用秸稈、薪柴、畜禽糞便等生物質能作為主要能源。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你是否同意中國政府完善法規是解決霧霾等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加以解釋。
(b)參考資料,試評價中國政府積極使用生物質能比開採天然氣能源,在多大程度上更能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
《穹頂之下》由內地著名記者柴靜在2015年2月底推出,內容主要探討2013年在中國內地東北、華北、華中地區發生的大規模霧霾情況,並嘗試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東北部出現嚴重空氣污染的原因及對民眾的影響。或許,完善法規容易操作,政府只要修訂法例或立法,就能即時達到監控污染的目的,立竿見影;相比之下,教育宣傳雖然能提升民眾環保意識,但需要較長時間才有顯著的成效,而且民眾接受程度不一,未能即時解決霧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