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虛實結合」新模式 破合作交流壁壘

2018-05-18
■深圳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海洋協同創新中心於2015年揭牌。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深圳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海洋協同創新中心於2015年揭牌。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李清泉指出,目前三地在人員、資金、信息交流等合作交流存在壁壘和障礙。「行政架構、管理模式不一樣,這對三地協調提出了一個比較大的挑戰。」他分析,香港高校整體水平不錯,但缺乏較強的創新活動或高科技產業呼應;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很好,但高等教育不夠強大;廣州高校多但留穗畢業生少。

他認為,建立生態圈要像美國矽谷那樣,把高水平大學、高素質人才、創新創業活動包括風險投資、高科技產業納入,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協同創新的整體。在聯合大學框架下,將灣區內的高校或企業和國際知名高校聯合,建立聯合學院或實驗室。

實:建實體校園 推校地協同

李清泉提出「虛實結合」的合作新模式中,所謂「實」即聯合大學要有實體校園,校園可建設在深港邊界河套地區、珠海橫琴或廣州南沙等地,設立區域性高等教育協調組織和專門基金組織。

另一層「實」則包括推動校地(地方)協同、校企協同、校際協同。如三地高校與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組建聯合國際學院,與國際一流實驗室創建聯合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推動高校與華為、騰訊等高科技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和實體研發機構,形成完善的「產學研」協同生態;獲得當地政府部門支持,三地高校聯合成立獨立的學院、實驗室、研發中心,方便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動。

虛:促學分互認 引港才北上

所謂「虛」,即以聯合大學為平台,粵港澳三地高校可實現學分互認與轉換,推動三地學生的深度交流,從而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各校教師還可以在基金支持下開展科研合作和設備共享等,充分利用三地政策和制度優勢探索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中國方案」。

李清泉描述了理想中灣區高等教育的願景:形成覆蓋整個灣區的教師、學生交流交換制度,部分高校部分專業率先實現學分互認。他舉例說,過去都是內地學生願意到港澳去學習,為鼓勵港澳學生到灣區內就業,也要吸引港澳學生來內地求學,提前熟悉內地情況,引導他們畢業後在內地就業。「這需要實體辦事機構來研究制定政策,提供獎學金,讓虛的事情落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