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網人網事】數字腳印

2018-06-18

狸美美

小狸有一對夫妻朋友近日訪港,閒聊時,先生無意中提起,說此次在港的住宿訂得很遲,是臨飛前頭一晚才在網上訂的。但奇怪的是,當時同樣酒店的同樣房間,他從手機上看到的房價卻和妻子從她手機中看到的房價完全不同,他的要貴出一兩百塊,後來是妻子下的單。他本當軼事來講,小狸卻忽然想起什麼,問:「機票可是你訂的?」答曰:「沒 錯!......啊!」

是了,聰明的朋友瞬間懂了,這就是傳說中的數字腳印啊。因為訂了機票,所以互聯網記錄下了你的行程,知道你明天就飛了,今晚你十有八九是必要訂房的,已沒有什麼「再看看別家」的時間和心情,所以適當地抬抬高價,商家嘛。而甚至,說是通過訂機票的行為讓「敵人」窺探到了你的動向,都屬於太低估對方實力。

如今的互聯網大數據玩法,是讓你無所遁形的。根本不用你訂機票,你的搜索記錄、地圖使用記錄、視頻網站觀看記錄、社交媒體通訊記錄、郵件內容、購物記錄都已經分分鐘讓你變成了透明人,對方只要想知道,就可以知道你要去哪、打算怎麼去、和誰去、待多久、為什麼去、你的經濟實力如何、消費習慣如何、可以承受什麼的房價、是不是個愛挑剔和愛投訴的客戶......拋開這次行程,對方還可以知道你是誰、你叫什麼、在哪工作、家裡有誰、長什麼樣、結婚了沒有、是不是正懷孕、有幾個娃、興趣愛好、閨蜜幾個......甚至,你是不是抑鬱、暴力等傾向,以及連你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引發這些傾向的原因。

大數據下的透明人已經不稀奇了,現在大家爭議和爭取的,是如何不濫用這種強大力量以及如何制約。今年3月,Facebook(FB)捲入了8,700萬用戶的洩密事件,指這些資料被第三方諮詢機構用於總統大選的助選。之後FB不斷再有新料被爆出,最新的消息,《紐約時報》指FB和華為、聯想等至少四家中國電子產品生產商有數據分享協議。

另一邊的內地,問題更加嚴重,除了各種App和小程序接口可以輕易獲取用戶資料外,個人信息的非法買賣已經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去年底,《南方都市報》記者曾暗訪黑市產業鏈條,僅僅用3.8元人民幣,就買到了自己多達33頁的個人資料報告,包括身份信息、通話記錄、消費賬單、人脈關係、門牌號碼等等。

不僅如此,報告還進行了深度分析和評分,比如通過前30名常用聯繫人的通話規律來得出關係網,通過支付寶往來記錄、餘額來觀測經濟情況,通過定位、地圖、信息搜集等得出家庭住址、行動軌跡,而綜合以上就完成了一幅完整的用戶畫像。

而信息收集的下一步,就是運用,從精準投放廣告而導致的隱私洩露;到旅行軟件的「趁人之危」;再到各大App的「殺熟」--君不見App的打開率愈低,報價愈低、優惠券愈多愈給力,而忠實用戶嘛,呵呵噠;最後再到電信詐騙......愈說愈覺得脊背發涼,在這片尚需法律更規範監管的雪原上,如何才能不留爪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