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博客 > 正文

理解尊重常溝通親子關係自然好

2018-06-22
■幼童階段尚未形成「自我意識」,不懂回嘴,算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蜜月期」。 資料圖片■幼童階段尚未形成「自我意識」,不懂回嘴,算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蜜月期」。 資料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在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中,學生應掌握不同人際關係的轉變,認識處理衝突的方法。本文將集中探討親子溝通問題,透過前線人士:衝突調解專員、家庭機構社工及心理學教授,了解現時兩代衝突情況,並剖析當中不同的回應方式。筆者希望透過討論家庭管教,理解現今青少年想法,注重家庭關係的健康發展,並鼓勵親子雙方以正面態度來解決溝通問題。 ■鍾璧蔚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理事

【新聞背景】家長焦慮傳染孩子

父母作為子女楷模,一旦有情緒問題,恐為孩子帶來不良影響。2016年,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與香港教育大學合辦研究,訪問130對、共260位受情緒困擾的家長及其一名18歲以下子女,了解家長情緒問題如何影響子女。

高壓管教 弊多於利

結果發現,家長焦慮較高的孩子,當中約50%人出現自律問題、55%人有較多學習問題、超過60%人出現社交問題。

調查亦發現,焦慮較嚴重的家長中,高達65%人常用專制、體罰及責罵等高壓手段來管教子女,而較常受到高壓方式管教的孩子中,出現較多自律、情緒問題者,高達55%至70%人,反映家長的焦慮徵狀及其高壓管教,與孩子發展問題關係密切。

另外,明愛向晴軒調查訪問675名父母及成年子女,去年公佈調查發現兩代間出現爭執情況非常普遍。

分別有37%受訪父母,及30%受訪子女指,每周會與對方衝突一次;各有60%認為未來半年亦難以與對方改善關係。

兩代爭執情況普遍

兩代衝突形式主要為爭論、指摘。當中逾50%受訪父母及34%子女指大家是不瞅不睬,而分別有6%稱會發生肢體衝突,包括推撞、打架及使用武器。

在相處問題方面,近40%父母不滿家務分工,35%子女則不滿被侵佔私人空間。

有專家表示,現今社會的親子關係問題多多,青少年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情況日漸普遍。

若雙方沒有適當處理問題,便很可能會損害彼此關係,嚴重的更會釀成家庭慘劇。

【概念鏈結】五種態度處理衝突

1.逃避:轉換話題,不再討論;撤退容忍、一走了之。

2.讓步:為求減少衝突,明知對方理虧,情願息事寧人,自我犧牲,保持「良好」關係。

3.力爭:為保自己信念權益,不惜傷害關係;輕則說服,重則強制。

4.妥協:萬事可以商量,透過協調、磋商,及互相尊重,大家願意折衷取得共識。

5.面對:對人以愛心關懷; 對事以坦誠心態面對歧見。

【多角度觀點】持開放態度了解子女需要

青協親子衝突調解專員梁淑瑜:調解是提供家長及子女一個平台,讓雙方釐清謬誤及想法,一般需時半年以內。她指接近95%尋求調解協助的家庭,經調解後,都認為親子關係有所改善。

青協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凌婉君:家庭應利用「和諧四式」解決爭拗,分別為「合作式」,即家長以身作則,與子女定下使用規則,一同遵守;「開放式」指家長宜放下主觀想法,持開放態度了解子女需要;「主動式」建議子女亦應跟父母多作分享,爭取家長的信任,及「建立式」指父母與子女應增加互動相處的時間。

中大教育心理學副教授伍斐然:家長應與子女從小建立良好溝通關係,首先是投其所好。即使小朋友分享的不是家長最感興趣的話題,也需要聆聽,否則久而久之,子女便不願意跟父母分享想法。

家長若與子女關係好,子女能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及體諒,子女日後遇到人生抉擇或引誘時,便不會抗拒跟父母傾談;反之,「父母日後想與子女傾,子女都不想傾。」

專業諮商心理師的黃心怡:父母和子女之間不可能沒有衝突,該學習的是如何面對、處理衝突,因為「家有時會讓人受傷,關係和解後也可以讓人成長。」■資料來源:綜合資料

長輩權威VS後生仔自主

1.孩子的價值觀念與家長不同:家長的人生經驗比孩子多,很多時對事物的看法比青少年人實際。相對來說,青少年思想比較理想化,對周圍的事物很易產生很多不滿。在年輕人眼中,家長代表了傳統、守舊的觀念,往往被視為成年人的虛偽表現。因此,彼此之間在思想和價值觀念便容易產生衝突。

2.親子之間對行為標準有分歧:家長年齡大,被過去的經驗所局限,傾向於墨守成規,較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年輕人剛好和家長相反,喜歡新鮮的事物,追隨時下年輕人的潮流。家長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思想言行,例如新潮的衣飾、年輕人流行的俗語等。孩子會覺得家長守舊落伍,不合時宜,更認為家長諸多管束他們。

3.青少年要與家長平等地看待:家長認為自己是長輩,就要有家長的權威,孩子應當尊重和服從自己。可是,青少年人都以為自己長大了,可以獨立自主,家長好應把自己作成年人看待,彼此的地位平等。故此,當家長試圖批評、約束他們時,孩子便起而反抗,挑戰家長的權威。

4.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傾向:青少年因思想尚未成熟,待人處事亦缺乏經驗,因此凡事都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亦很容易受激動的情緒所影響,說話的語氣也失去控制,導致與家長易生摩擦。 ■資料來源:香港小童群益會

想一想

1.試述處理親子衝突失當,為青少年個人成長帶來什麼負面影響?(6分)

2.試就政府、學校、家長及青少年四個持份者,建議締造家庭和諧的方法。(12分)

3.試比較昔日和現代青少年處理兩代衝突的方式,並解釋你的答案。(6分)

答題指引

1. 心理發展方面:青少年會因處理衝突失當而出現負面情緒,損害心理健康。青少年在衝突中可能產生憎恨和徬徨等負面情緒,影響其精神健康。此外,若處理衝突失當,嚴重的可釀成家庭慘劇,令青少年承受巨大的心理創傷。一般經歷家庭慘劇的青年,內心很可能會留下陰影,因而對其心理健康和發展構成深遠的影響,影響其人格。

2. 政府:增加撥款加強現有家庭輔導及支援服務,讓這些機構為本港家庭提供更多義工服務、家庭康樂及發展活動等。港人工作時間過長,以致親子溝通不足,政府應設立標準工時,讓家長有更多時間與子女相處。

學校:為家長舉辦講座及工作坊等,幫助他們掌握親子溝通技巧,從而促進親子關係。保持家校合作:與家長保持聯繫,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協助解決家庭問題。

家長:以適當方式管教子女:給予子女適度自由,讓他們學習獨立;同時主動關愛子女,耐心聆聽其心聲,多說正面說話,讓子女感到被重視和肯定。與子女參加親子活動:經常與子女一同參加親子活動,藉此增加互動和了解。

青少年:尊重和體諒父母:尊重父母,並自我約束,珍惜父母所給予的自由和權利;同時亦應體諒父母工作辛勞,了解父母背後的用心。

3. 在昔日香港社會,父母與子女之間長幼尊卑的觀念濃厚,子女孝敬、服從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因此,當青少年與父母發生衝突時,大多會妥協讓步,甚至「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種處理方式雖然忽視了青少年本身的需要,但卻可避免衝突惡化。

妥協、讓步的方式能暫時消弭衝突,有助維繫親子關係。不過,若情況持續,青少年的感受和需求長期被忽略,他們可能會對父母產生埋怨、憎恨等負面情緒,因而導致親子關係變差。

現代港青重視自主、平等,與父母發生衝突時,普遍會選擇商量、談判,並會據理力爭。但亦有些青少年在衝突期間情緒失控,辱罵父母,甚至動粗。雙方有商有量,可合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若青少年向父母施以暴力,將會令衝突加劇。衝突,有助增進彼此的了解,促進親子關係。然而,青少年一旦把衝突訴諸暴力解決,則可能令父母身心受創,破壞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

1.《子女打機惡教? 近半嗌交一成講手》,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5/08/YO1605080004.htm

2.《家長專制 子女易「壓出病」》,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1/21/ED1611210001.htm

3. 家長全動網,香港青年協會,http://psn.hkfyg.hk/dispute/main/1/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