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6月25日,中國與歐盟之間開了一個很重要的會:第七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這是中歐間最高級別的經貿對話機制,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共同主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從對話達成的一系列豐碩成果和共識來看,可以說不負中歐民眾乃至國際社會的期望。
文章說,用「被逼到牆角」來形容中歐當前的處境並不誇張。中國面臨着美國對2,5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的巨大威脅,而歐盟的鋼鋁製品自5月底已被美國加徵關稅,同時還遭受出口汽車將被加徵20%關稅的威脅。對此,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說:歐洲別無選擇,只能做出反應,而中國「數量型與質量型」綜合使用的反制措施也已準備妥當。
文章指出,中歐同是全球化的推動者與受益者,都不願打貿易戰。但是,既然美國一意孤行,中歐只能自衛反擊,因為核心利益不能被挑戰。更重要的是,中國與歐盟的經濟總量加起來約佔全球40%,雙方聯合發聲,有力提振了全球反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信心,也給動盪不安的國際格局注入了穩定性。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正是因為同樣支持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歐盟敏銳地抓住了中國的市場機遇,獲得感越來越強。目前,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為6,169.2億美元,佔中國外貿的比重從2013年的13.4%上升到2017年的15%。
文章強調,現在,歐盟企業家們看到這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成果清單,恐怕會更樂開花: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發展戰略對接,加強數字經濟、氣候變化、金融業、農業和循環經濟合作,爭取在第20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交換中歐投資協定清單出價......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給中歐企業家們帶來新的創富空間,也使中歐貿易更加彼此倚重、更加平衡、更有韌勁來對抗外部的壓力。
文章說,一邊是「跨大西洋關係歷史性衰退」,一邊是「中歐成為包容互鑒、互利共贏的合作典範」。不知一味追求「美國優先」的華盛頓政治家們,看到這樣強烈對比的場景,會作何感想?他們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的時候就應該想到,正是他們零和博弈的思維、自私蠻橫的舉動,一手將美國推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