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戰漁人得利 逾35國家借香港食品展覓商機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莊程敏)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美國表示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中國亦作出強硬反擊,宣佈對美國的汽車、水產和農產品等約34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在中美貿易戰下,「一帶一路」國家或能「漁人得利」。多個「一帶一路」國家的部長昨出席首屆香港「一帶一路」國際食品展及「一帶一路」農食品產業及貿易高峰論壇,除了表達與中國的友誼關係外,亦大力介紹各國的農業優勢及挑戰,希望藉着「一帶一路」倡議,更進一步拓展其農產品出口,並吸引更多外商投資。
首屆香港「一帶一路」國際食品展昨起一連3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開幕,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的逾300家參展商展示「一帶一路」沿線特色食品並尋覓商機。昨展覽首日舉辦首屆「一帶一路」農食品產業及貿易高峰論壇,邀請柬埔寨、菲律賓、阿爾巴尼亞、立陶宛、津巴布韋等國農業或貿易部長介紹各自國家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相關政策以及商貿和投資機遇。在目前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商界人士都談到希望擴大對華農產品出口及吸引中國資金投資當地農業或基建。
柬埔寨:吸中資擴農產出口
柬埔寨王國農林漁業部部長Veng Sakhon昨於論壇上指出,柬中已建立一段很長的友誼,相信兩國友誼藉「一帶一路」能更進一步。目前柬埔寨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7%,是亞太地區內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而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依賴於貿易,當中農業的出口增長達12%。他希望隨着更多外商到柬埔寨投資,推動農業和建設的投資,擴大農業的出口,令該國於2030年前成為高收入國家。政府也將會建立經濟區,制定更可靠的法律,推出更多免稅優惠,為投資商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及服務。
他認為,柬埔寨農業正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基礎建設落後,未來希望能更善用中國的投資,應用於擴大農產品出口方面。又預計未來港口的吞吐量將由目前約120萬噸提升到400萬噸或以上。
立陶宛:覓國際貿易好夥伴
立陶宛共和國農業部部長高級助理兼副部長Rolandas表示, 該國大部分地方為農地,也生產很多有機農產品,漁業及農業均對經濟增長有很重要作用,於過去年10年間農業增長達到14%,反映發展快速而有效。而香港亦是該國去年其中一個出口高增長地區,他希望藉着「一帶一路」倡議與香港及中國內地深化合作,未來亦希望能將該國一些高端農業設備或技術出口至香港。
Rolandas坦言,立陶宛近年農業也面對不少困境,但礙於與歐盟及北約的貿易綁定,相信政府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不過透過一些自由貿易協議,例如歐盟與日本簽訂的協議,相信會為立陶宛帶來利益。他又提到,在中美貿易角力下,全球貿易形勢愈複雜,該國需要尋找更好的協調,希望能找到更多合適的夥伴去發展。
菲律賓:提升物流刺激出口
菲律賓農業部副部長Jose Gabriel稱,該國有27%人口從事農業及漁業,去年農業及漁業佔GDP增長達9.4%,農產品出口額達到56億美元。他認為該國的優勢是人口較年輕,而且英語較流利,能夠更佳地服務外資。政府亦設立不少經濟特區,延長免稅期,希望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菲律賓。
同時,他認為,該國的人均產量較低,未來希望能有更多資金提升技術及機器水平;機場方面設施亦落後,希望「一帶一路」計劃能協助其改善機場,為該國的物流配套升級,刺激出口及入口,將該國一些高質素的農產品如椰子、芒果及蝦等出口至更多國家。